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王蒙印象(散文)

时间:2005-03-23 08:59 阅读人数:

  这是第二次见到王蒙。上次是8年前在北大的一个小礼堂,这次是在厦门市的人民大会堂。两次都是听他演讲。

  说实在的,王蒙的书读的不多。印象最深的是他早年写的《青春万岁》和《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文革结束,他复出所写的《风筝飘带》之类明显带有实验色彩的小说,我一直读得比较费劲,也许是不习惯他那种新异的表达吧。在他的文字中,我倒是特别钟爱他的札记、随笔和短评。不论是说“红楼”,还是侃王朔,抑或“三国”“水浒”,他讲起来尖锐、机智、深刻。这才是王蒙式的“头头是道”。当然最喜欢的,是直面聆听他的报告,那是一种常年不遇的精神滋养啊!虽然这样的机会不多。因为我的深度近视,两次听王蒙讲座,都不能将其面孔看得太清,不似书上他的照片清楚。不过我更喜欢在报告现场中那看得不大清楚的王蒙。因为我知道,他就在我们跟前,在我们中间,他的声音直接冲击着我们的耳膜,虽然无法直接对话,却有面谈效果。他那睿智的思想,丰富的体验,在朦胧的视线中,展现出一种精神的美丽。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听他讲座远比他的小说精彩而有趣。

  那么他在讲座中都说了些什么呢?上回听他谈小话创作。印象中他是从民间故事讲到小说故事的。他说故事的作用在于让人在精神上抵抗恐惧、战胜死亡、缓解仇恨、弥补缺陷。他比喻说,进入一个故事,仿佛进入一个宇宙。从北大小报告厅出来,满脑子盘旋着他的声音,他的话一直成为我不放弃文学的重要动力。昨天再次聆听他的演讲。隔了八年,他对文学的忠诚和挚爱没有任何变化。乐观和激情一以贯之。变了的是他那些微的老态,但看上去还精神,言辞中甚至带有些许童稚,让我们这些“追随者”感到宽慰。他向我们指出,经济与科学飞速发展的当下,人的精神价值不容乐观。他呼吁我们正视文学,认为文学珍藏记忆,呼唤真情,传扬道德,具有科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当科学把爱情视为精神病的时候,文学却让“病情”缓解,让人从物欲中暂时解脱。文学缔造着精神的家园,它与宗教殊途同归。

  年届古稀的王蒙,向我这样不惑却惑的人洒来精神的甘霖,怎一个“谢”字能说清。如果有幸,我奢望第三次、第四次……继续聆听他的讲座,那将是怎样一种春风啊!(集大 夏敏)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