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子承父业

时间:2004-05-18 16:12 阅读人数:

  ——小记潘柏豪和他的“书香之家”

  今年“三八”节,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教育局调研员潘柏豪一家被评为厦门市“十佳书香之家”。出生三代书香门弟,已工作36年的老潘感慨万千,他体会最深的是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

  潘父:少校军法官,审判过日本战犯,参与编审中国汉语词典

  1935年,老潘的父亲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律系,接受过鲁迅先生的教育救国思想,后来成为厦门资深的律师。潘父熟练英、德、法、日四国语言,1948年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聘请,以“少校军法官”身份到台湾审判日本战犯,`1978年后,受聘在厦门大学编审《中国汉语大词典》。母亲是大家闺秀,毕业于厦门鼓浪屿女子学校,先后任幼儿园园长、居委会主任并致力于扫盲工作,曾受到当时省长叶飞将军的接见和表彰。新中国刚成立,母亲将家里院子、客厅腾出来,作为思明区中华街道的扫盲学校,每天都有成群的中年妇女聚集在家中读书识字。家中还常有衣衫褴褛者上门求助,母亲总是毫不嫌弃地将其请入家中喝茶吃点心,走时还掏出钱来救济他们。遇有冤情者,父亲总是耐心询问,教他们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无偿为他们写状子,父亲深夜伏案写状子的背影和痛斥以势压民,有理难说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老潘的记忆里。

  父母以他们的言行将宽以待人,善良仁厚的美德种子播进老潘幼小的心灵。母亲生前常念叨,此生没有给们留下什么遗产,只有健康的人生和自食其力的能力。从小,老潘和兄弟姐妹们就要按母亲贴在墙上的值日时间表挑水、扫地、洗衣、做饭样样做,从小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老潘:一代上山下乡老知青,靠勤奋获得大学双文凭,从教30多年

  1967年,高中毕业的老潘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上杭山区插队,多年的插队生涯和父辈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影响了老潘一生。

  老潘和在集美大学工作的妻子都是“老三届”知青,作为特殊的一代人,在当过农民、兵团战士和工人,背负过“历史反革命分子子女”这一沉重的政治包袱后,什么艰苦都斩不断他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时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时任车床工人的老潘每天凌晨4点起床读书,晚上吃完晚饭后又读到12点。整整苦读了一个月,终于考得高分,但因“父亲历史问题”只能被招到龙岩师专中文系,从此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后来他又通过函授教育,1987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本科和文学学士学位。从一名普通语文老师到集美区教育局副局长,老潘在教育战线上已奋战了三十几个年头。他们家两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五好文明家庭”。老潘将对教育改革的思索写成论文,其中不少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多次获得省、市先进表彰。

  潘女:在父辈影响下,刻苦学习,锲而不舍走上教师之路

  1978年出生的女儿潘雪吟,8年前文秘中专毕业后通过招考顺利进入新组建的集美第二小学。在实际工作中,小潘感到知识的不够用,于是勤奋攻读大学课程,3年后获得集美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大专文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脑教师。今年5月,她身怀六甲却坚持攻读并考取集美大学汉语文学本科专业。小潘认为,奋斗无止境,她要像父辈那样,执着追求,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就这样,老潘一家三代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作出了成绩。(集美报 陈季玉)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