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煜桓等代表:
《关于扩大集美区社区体育探索成果,打造集美社区治理名片,推动集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23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我局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体育事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厦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等一系列法律规定,努力通过完善基层体育建设和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进一步激发辖区体育产业活力,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二、措施与成效
1.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是推进大中型体育场地建设。2021年以来,共计推进完成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大学城文体中心、中央公园改造为国家级验收体育公园等体育场馆项目,为我区举办大中型赛事活动以及市民群众健身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推进智慧健身房建设。从2021年起,在市体育局统一指导和部署下,我区配套开展厦门体育智慧健身房建设工作,截止当前,集美区共计投入体彩公益金130万元,建设4处,其中:集美街道1处、杏林街道1处、杏滨街道1处、侨英街道1处。三是推进群众身边体育场地建设。2022年起,累计投入体彩公益金1300余万元,新建改进群众身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共计120余处、43000平方米,涵盖全年龄段体育设施。四是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2021年起,我局会同区教育局开展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工作,截止当前,累计投入1028.9万元用于改造集美区20所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进一步盘活学校体育场地。
2.体育赛事活动促进社区治理。2021年以来,我局持续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暨体育进社区系列活动,涵盖三大球(足球、篮球和排球)、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9个项目,覆盖全区6个镇街、70个社区以及各企事业单位,每年超过5000人次参加,营造了良好的健身环境和健康的家庭环境,提高了群众的身体素质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2024年羽你同行社区羽毛球赛,吸引了来自集美本地社区的87支球队和全国各地的14支社区代表队,近千名选手参赛,得到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的点赞。
3.赛事活动带动文体旅融合发展。集美区坚持以体育赛事活动为载体,以“一精神、三文化”为指引,充分整合辖区各类资源,在赛事期间打造各类“体育+”。一是体育+旅游。集美区拥有A级景区6家,十里长堤、最美海上自行车道、海上观景平台等新晋网红打卡点。各类酒店372家、合计客房数16000余间客房、2.35万余张床位。2022年8月,集美新城核心区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4年各类赛事活动吸引到集美的参赛者达50000人次,间接创造消费超过8000万元,其中FISU大学生3x3篮球世界杯、中国男子三人篮球超级联赛总决赛、海峡两岸龙舟赛、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VAL十二国排球精英赛等国际级和两岸特色赛事到集美参加体育赛事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大批流量。二是体育+研学。集美研学是集美区一张靓丽的名片,拥有31家省、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仅2024年吸引超100万人次研学学生、6000名台湾青少年到集美研学。三是体育+音乐。嘉庚体育馆演唱会、集美区星巢越LiveHouse、十里长堤乐手驻唱,赛事音乐相得益彰,与乐动厦门不谋而合。
4.搭建平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整合辖区包含体育制造、体育场地和赛事经营等体育相关企业,推动成立集美区体育产业协会,为集美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出谋划策。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尽管我区体育产业工作发展呈现了一些亮点,从整体来看,还存在诸多短板。一是体育场地建设仍有欠缺,集美区人均场地面积低于全市平均指标;二是缺乏体育产业运营管理人才。体育产业包含体育企业、体育场地、竞赛表演、体育+等诸多方面,涉及政府、企业、机构,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区级及镇街体育工作以常规群众体育为主,缺少体育产业相关人才。
下步,我局将持续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场地建设和赛事活动为抓手,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体育场馆建设。加强公共体育设施整体布局规划,充分利用废旧厂房、小区泳池和闲置空地等进行体育场地功能性改造,盘活场地资源,建设一批功能多样的健身活动场地。二是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发挥辖区高校资源优势,培养体育产业人才。集美区有15所高校、科研院所,13个学科门类齐全、上千个专业人才摇篮和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尤其是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具有建制完整、项目齐全的体育专业在校师生1500多名可以成为集美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库。推动有机融入辖区体育企业和体育市场,做到“边学、边做、边提高”。三是抓好社区赛事工作。积极协调社会工作部门,发挥体育产业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单项体育协会作用,开展科学指导健身、赛事进社区等相关活动,促进社区治理。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承办单位: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