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安、洪毅忠、宗松委员:
《关于将集美人文塔区域整体扩建为大型闽南非遗主题馆的建议》(第021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集美人文馆,作为集美区重要的文化地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内涵。近年来,随着我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该展馆逐渐成为游客和市民了解闽南文化、体验非遗魅力的热门地点。目前展示内容已基本完善,但现有的展示内容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和文化传承的需要。我局对三位委员的提案高度重视,与运营管理单位对后续内容完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措施与成效
(一)集美塔人文馆自2020年5月正式开馆以来,至2025年5月底,累计接待研学、政务团队约5860团次,团队人数约27.87万人次;散客人数约40.28万人次,合计人数约68.15万人次。圆满完成了2022年海论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及2023年海论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王沪宁的重大接待工作。为保障展馆运营专业化和学习活动常态化。集美塔人文馆至今已成功申报30余项学习教育基地,荣获闽南戏剧曲艺创作基地-“福建省新时代特色文艺实践地”、“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点”、“厦门市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集美塔人文馆负一层为非遗馆,面积4000平方米。2025年3月底我局对民俗集市厅、薰风集雅厅的展示内容进行了提升改造,并于同年5月向市民及游客开放参观。目前,该层共有四个体验展厅分别是:龙舟竞渡厅、民俗集市厅(含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薰风集雅厅、花样童年厅。龙舟竞渡厅介绍龙舟文化及历史溯源,包含击鼓赛舟和龙舟竞渡等体验项目,是互动性较强的展厅;民俗集市厅集合集美民俗非遗文化和闽南生态成果展示,不仅包含陈式太极拳、宋江狮等非遗文化展示,同时推出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内容涵盖了市、省、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剪纸、传统纸扎技艺、厦门珠绣、惠安石雕(影雕)、闽南金银饰锻制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厦门漆线雕技艺、传统香制作技艺(厦门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及民间信俗&民俗保护区域展示等,激发了游客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营造闽南文化人人参与、社会传承的良好氛围;熏风集雅厅介绍闽南音乐戏曲文化,如南音、歌仔戏、高甲戏、木偶戏、布偶戏等;花样童年厅则介绍了以闽南语为特色的闽南童谣和闽南童玩。各展厅内还配备了非遗馆数字化互动屏幕,薰风集雅厅更安装了人体感应式音频导览系统,以提升游客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三)开展非遗活动,2021—2025年共开展非遗活动86场,参与人次2438人次。其中2021年开展3场,参与人次230人次;2022年开展24场,参与人次798人次;2023年开展18场,参与人次706人次;2024年开展21场,参与人次421人次;2025年1月—5月开展20场,参与人次283人次。为进一步推广和传承非遗文化,集美塔举办了多次大型活动和文化研学项目。如厦门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第十五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同根文化艺术节龙狮同源血脉同根,两岸龙狮民俗文化交流会、日常还开设舞龙舞狮文化研学、砖雕研学、集美塔非遗剪纸及其他集美塔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市民游客能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四)开展非遗课程,内容多样,涵盖“拼龙舟,赛龙舟”、非遗飘漆团扇、“陶趣无穷 ,与泥有约”、趣味剪纸、非遗竹编工艺课程、活字印刷术体验等多种研学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能够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还能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与精妙。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虽然我局在集美塔的活化利用上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促进“非遗+旅游”的结合,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推动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深挖集美闽南生态文化,完善创新配套活动,结合研学和旅游产业,形成集美的非遗+研学+旅游路线。
(二)加大非遗进景区的融合力度,利用现有集美塔的展示空间,将非遗展演项目和互动体验项目植入,促进文化内涵升级。
(三)结合辖区特色非遗项目,开发非遗文创产品,重点依托闽南香制作技艺、闽南造像、传统金银细工等产品企业,研发和集美相关的特色产品,力争打造集美非遗文创品牌。
承办单位: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