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美区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020号提案的答复函
时间:2025-06-06 15:33 阅读人数:

 

  张俊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区不可移文物合理利用的建议》(第020号)收悉,感谢您对我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关注与支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坚定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实际行动,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

  二、措施与成效

  (一)加强保护规划,划定重点区域

  1、在编制我区政府工作报告时,将闽南文化保护发展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建设中国“最美侨乡”,提升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推进大社文创旅游街区建设,保护和修缮特色侨房。积极对接海外华文媒体,加大对集美侨乡人文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宣传力度,扩大集美在海外侨胞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2、加快高浦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性规划、保护和建设,实施西滨旧村更新改造工程,保留西滨传统闽南乡村建筑群。在市政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闽南文化保护发展需要,重视保存和延续文脉。在对嘉庚公园、龙舟池、鳌园、集美学村建筑群等重要闽南文化保护区内项目工程充分考虑区域独特的历史、人文因素,根据地块区位属性,结合学村建筑风格,营造自然环境和滨海风情,延续集美嘉庚文化风貌。

  (二)学校教学,传承教育基因

  文物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如财经学院的尚忠楼群,建筑山墙采用闽南木雕垂花装饰,兼具传统与现代功能,尚忠楼原为集美学校教学楼,现为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学生宿舍,部分区域用于学生活动与文化交流;航海学院的允恭楼群,保留罗马柱廊与巴洛克装饰,配备现代化航海模拟设备,允恭楼原为水产航海学校教学楼,现为航海学院办公楼,其余建筑现为航海学院学生宿舍;华文学院的南侨楼群,南侨一至南侨十六,主要用于办公、教学和学生宿舍,同时配置学生活动空间,部分区域设置展厅和图书馆,进一步展示侨校历史和华侨贡献,成为华文学院文化教育的重要窗口;此外,集美中学南薰楼群、集美小学三立楼、集美幼儿园养正楼等嘉庚建筑,仍作为中、小、幼儿学校使用,仍承担着辖区重要的教学功能。

  (三)旅游景区,激活文旅经济  

  文物建筑不仅是教育遗产,更是厦门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多元化的功能定位,形成了覆盖文化体验、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景观等领域的旅游体系。鳌园景区作为集美学村核心景观,园内石刻涵盖浮雕、影雕等工艺,汇集闽南石刻精华,如“博物观”屏风墙展示历史浮雕。集美解放纪念碑,碑文由陈嘉庚撰写,毛泽东题写碑名,记录解放历史;陈嘉庚故居,在完成修缮后复原陈嘉庚生活场景,陈列手稿、遗物,西侧陈列馆分“经商南洋”“倾资兴学”三部分,展现其爱国情怀;归来园与归来堂,闽南风格建筑,前立陈嘉庚铜像,后屏风镌刻“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成为侨胞精神纽带;陈嘉庚纪念馆,通过文物、影像展示其生平与教育思想,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陈文确故居,侨商陈文确兄弟故居,现为嘉庚邮局及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

  (四)教育展示,弘扬嘉庚精神

  文物建筑既是嘉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技实践与校友文化传承的核心空间。如集美中学南薰楼群内,设置校史馆与嘉庚精神展廊、集美校友乡情馆、李林烈士展馆等多个展示区域,以科技、文化、校友、红色教育为核心,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环境;航海学院诚毅楼内,设置“陈嘉庚与航海教育”展览馆,通过文献、老照片、船舶模型等,展示集美航海教育从1920年创办至今的发展脉络,突出陈嘉庚“开拓海洋、挽回海权”的教育理念;颍川世泽堂(嘉庚出生地),作为陈嘉庚先生的出生地及嘉庚教育遗产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活化,从濒危古厝转型为弘扬嘉庚精神、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平台,布展陈嘉庚青少年时期生活场景,还原“校主住宅”历史风貌,通过文献、影像展示陈嘉庚“教育救国”“实业兴邦”思想,重点呈现其创办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历程 。 

  (五)农业教学,赋能乡村振兴 

  集美农林学校是陈嘉庚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闽南地区首个现代农业教育机构,其旧址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天马山麓。近年来,通过系统性修缮与功能转化,该校从荒废的历史建筑群转型为乡村振兴与农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将连廊、教学楼改造为校史展馆、培训教室及研学空间,保留原始建筑格局的同时增设现代化教学设施。复原陈嘉庚考察农林学校的历史场景,通过文献、老照片及实物展示,呈现其“实业兴农”理念与办学历程。通过引进温铁军工作室,充分挖掘和发扬陈嘉庚农学教育精神,以政府为主导,国企运营管理,专家团队赋能,高校院所加持,打造平台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农业人才培训基地。整合周边天马山郊野公园、果乐园等自然资源,打造“农耕体验+生态研学”一体化场地,开发山地步道、农田实践区等户外教学场景。开设返乡青年创业班、台湾青年农业研习营,推动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六)多措并举,促进活化利用

  文物建筑除了普遍认知的用于教学、用于文旅等使用功能,目前还通过各渠道探索相关建筑的使用利用。如嘉庚书房(原八音楼),开设亲子阅读与手作工坊;东西岑楼,在完成修缮后,校委会和集美街道共建,开展一系列包括礼帽展示等活化利用活动;龙舟池,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美端午龙舟赛”承载地,每年举办海峡两岸端午龙舟赛一系列活动,形成“文化+体育+旅游”的地方特色品牌;美术学院科学馆,现为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保留早期实验室功能,同时用于艺术创作与展览,延续陈嘉庚“科学兴国”理念;军乐亭,1925年建成的八角翼亭,原为集美学校军乐队训练场所,现为航海学院音乐教室,定期举办南音演奏与龙舟赛文艺演出。

  (七)盘活文化资源,探索文物保护及开发

  集美区的宫庙、家庙、宗祠、祖厝等各类文物建筑约92处,目前基本仍作为祭祀、祭祖等功能使用,例如灌口凤山庙、城内城隍庙、铁炉宫等宫庙和祖厝,更是对台及海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保护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开展和文物独有的特点开展活化利用。灌口镇凤山祖庙结合保护修缮,修建周边戏台,满足当地信俗活动的亦可布设展陈,展示凤山祖庙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东辉九十九间为第一轮保护修缮项目,通过乡村振兴筹划活化利用有关项目,引入村集体活动室等,合理利用可利用空间。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建立协同机制。成立由区文旅局牵头,各镇街、发改、财政、教育局等部门参与的“文化遗产活化专班”,统筹资金与政策支持。

  (二)强化资金保障。2025年申请专项资金约2000万元用于文物修缮,探索“政府+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参与投资。

  (三)加强宣传推广。与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合作推出“集美文物打卡攻略”,拍摄系列短视频扩大传播影响力。

  承办单位: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