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委员:
《关于集美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困境的建议》(第019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我局高度重视您的提案建议,组织文化遗产科室研究提案内容,深入了解提案关切的核心问题。结合我区文化遗产工作实际现状,我局对建议中提出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公众参与度提升及平台建设等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我局立足集美区文化遗产资源特色,持续强化基础性保护与传承工作,重点围绕以下方面推进:
(一)文物修缮与活化利用
以集美学村、嘉庚建筑群等核心文化遗产为重点,持续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累计完成学村内十余栋闽南风格历史建筑的抢险加固和风貌维护工作。结合“嘉庚精神”传承,推动鳌园、陈嘉庚故居等文物点活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参观游客超百万人次,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效益双赢。
(二)非遗保护与展示体系建设
依托集美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源,建成“集美非遗文化展示中心”,系统展示南音、答嘴鼓、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31项非遗项目。2023年联合辖区高校举办“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技艺展演、教学传习等20余场次,惠及师生及市民超5000人次,有效提升非遗可见度。
(三)文化遗产档案基础性建设
完成全区22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电子档案库建设,涵盖位置、年代、保存现状等基础信息。配合省文旅厅开展文物资源普查,对31项非遗项目完成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及技艺流程影像采集,初步形成文字、图片、视频结合的档案体系。
(四)数字化保护初步探索
在技术条件允许范围内,对陈嘉庚纪念馆馆藏文物实施基础性数字化采集,完成200余件/套文物的高清影像拍摄及文字信息录入。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专业人员严重短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支撑,目前我局科室编制仅X人,且缺乏数字化技术、文物修复等专业背景人员,难以系统开展三维扫描、虚拟现实建模等技术应用及培训工作。
(二)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文化遗产数字化需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当前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及非遗活态传承等基础工作,无力支撑设备采购、技术引进及平台开发等大规模数字化建设项目。
下一步,我局将积极争取人才引进政策倾斜,探索与辖区高校的定向合作培养机制;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优先推动重点文保单位的数字化试点工作。
承办单位: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