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代表:
《关于推进集美区闽南语系说唱艺术嗓音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建议》(第511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为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常态化,做好我区中小学校美育工作,促进集美闽南曲艺创作基地建设,集美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精神,集美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二、措施与成效
(一)阵地建设,设立“闽南戏曲示范点”
在厦门一中集美分校、上塘中学、后溪中心小学开设“闽南戏曲(答嘴鼓)示范点”,在杏南中学开设“闽南戏曲(木偶戏)示范点”,在集美小学开设“闽南戏曲(南音)示范点”,在滨水学校设立“闽南戏曲(歌仔戏)示范点”,在双塔小学开设“闽南戏曲(歌仔说唱)示范点”,在康城小学开设“闽南戏曲(荷叶说唱)示范点”。各示范点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并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相关专业老师授课,定期邀请市区相关专家进行辅导,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社区活动,开展学习成果汇报演出等。如杏南中学邀请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月娇等木偶戏师傅每周三到校指导木偶戏社团学生训练,排练“唐国舅游集美”“雷老虎”和“大名府”等节目,先后参加碧溪周末市集、灌口风景湖市集、集美大社、马銮等闽南戏曲文化下乡活动;集美小学《清风颂》参加“侨楼主题音乐会”活动,被厦门日报、东南网宣传报道,并受邀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表演;康城小学荷叶说唱《领航》参加厦门市“梨园新声 薪火相传”戏曲进校园成果展演等。深受师生、家长的喜爱,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校园传承,弘扬闽南戏曲艺术
近年来,集美区持续推进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并纳入每年的中小学艺术节活动中。集美区文旅局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每年在辖区挑选6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宣传展演系列活动,将歌仔说唱、南音、月琴弹唱、歌仔戏等戏剧、曲艺项目进校园展演,普及师生对戏曲艺术的认知。
自2017年起,集美区教育局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开展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南音比赛和“鹭岛花朵”少儿文艺汇演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康城小学荷叶说唱《领航》和田头小学歌仔戏说唱《嘉庚颂》在厦门市第二十五届鹭岛花朵少儿文艺汇演市级决赛中均获银奖。双塔小学歌仔戏说唱《少年中国说》在厦门市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读册歌比赛中获银奖,在厦门市讲古比赛中获铜奖。集美小学《清平乐·六盘山》在“丹桂杯”曲艺大赛中获市级二等奖。滨水学校节目《博饼歌》《阿公的话》分别在厦门市首届和第四届“学校闽南文化艺术节”获二等奖,节目《南洋客》《歌仔戏真趣味·安童哥买菜》在海峡两岸读册歌电视大赛获二等奖。集美南音在厦门市南音比赛中多个年龄段、多个类别均获得奖项。在一个个富有地方戏曲特色的作品中,在形式多样的说唱表演中,传承地方戏剧、曲艺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题研究,拓展戏曲研究思路
集美区文化体育事业文化发展中心成立集美区艺术嗓音研究工作室,作为全国首个以曲艺类非遗传承人的嗓音为研究服务对象的机构,配备专业声乐医师和检测设备,为28位戏曲传承人建立个性化嗓音档案,提供科学用嗓指导及定期健康监测。今后不仅将为歌仔说唱、南音等闽南非物质文化传承艺人的嗓音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量化研究,同时还将面向教师等“用嗓”专业的人群开展指导,让有需要的群体可以更高效、更科学地运用嗓音。
双塔小学主持区级课题《小学生歌仔说唱社团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编写校社团课程读本《粉墨梨园》系列教材2本,积极探索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与传统曲艺教学相融合的途径。
作为“厦门市南音传习中心”的三社小学,由学校音乐老师(市级南音传承人)开发南音校本教材,并借助音乐和美术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挖掘南音艺术中的美术和音乐元素,感受南音艺术的魅力。
(四)活动开展,全面推广戏曲受众
集美区文旅局每年开展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将戏剧、曲艺等非遗项目结合进各类活动中,推广戏曲的受众群体,如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集美新城集美塔、杏林文体中心等地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每年的“戏曲进基层”巡演系列活动,集美戏曲艺术工作者深入到各镇街、企业、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戏曲表演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024年,集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与青春市集结合,将戏曲演出和非遗摊位融入青春市集。
(五)艺术创新,拓展传播渠道
鼓励本土艺术家与高校、文创企业合作,开发“传统+现代”融合作品。例如,将歌仔戏元素融入流行音乐、舞蹈或数字艺术,打造“声声慢”式爆款IP。与腾讯、抖音等平台合作,举办线上闽南语系艺术展演。探索VR/AR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如虚拟古厝戏台),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加强媒体联动联合厦门卫视、厦门广电等主流媒体开设专栏,在地铁、公交宣传我区曲艺文化。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存在困难
一是专项经费不足。2024年,区文旅局预算调整后,用于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经费仅有15万元左右,每年需开展活动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演、“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都要较大支出,用于专项保护和研究的经费紧张,难以支撑专项研究。
二是戏曲师资较少。地方戏曲专业性强,一般教师没有经过基本的专题培训,即使是音乐老师也鲜有戏曲专业教学素养,难以开展教学。辖区戏曲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有限,且大多年龄偏大,除了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余传承者大多为民间爱好者,专业性参差不齐,对戏曲的传承和艺术嗓音的研究都存在教学和鉴定上的偏差,难以成为有效的师资和研究样本。
三是学习周期较长。戏曲学习从唱腔、基础动作到编排节目,需要较长的周期,往往节目编排完学生也面临升学分散各地,因此地方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开展往往仅限于讲座、社团、夏令营等形式,受众较少,地方戏曲进校园工作难以常态化、机制化和普及化。
四是对嗓音保护认知有限。闽南戏曲类传承人多为业余民间爱好者,对专业的嗓音仪器检测和保护常识存在认知短板,对嗓音健康知识和科学用嗓、有效用嗓方面的知识都较欠缺,对新生的嗓音检测技术存在畏惧或忽视心理,难以有效调动传承人主动参与到嗓音保护和研究项目中。
(二)今后推动计划
一是展开来,拓宽戏曲展示渠道。通过与青春市集、十里长堤、各景区景点、各文化宣传活动结合,进一步推广戏曲展示渠道,让更多市民群众关注和了解戏曲。
二是请进来,培养戏曲专业教师。争取各部门共同配合,利用相关资源邀请专业戏曲演员或教师来校指导,定期为学校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扩充戏曲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为更多在校师生开展戏曲讲座。
三是坐下来,营造戏曲学习氛围。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等积极宣传戏曲,扩大影响。通过音乐、美术、主题班队课进行戏曲韵律欣赏、戏曲服饰欣赏等,让学生全方位感受戏曲之美。
四是动起来,开展戏曲展示活动。鼓励学校在新年汇演、“六·一”文艺汇演等开展校园戏曲展演,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多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孩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展演。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厦门市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