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琳等代表:
《关于在校园内开设学农基地的建议》(第5054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集美区教育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文件精神,出台《集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幼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及《集美区中小幼劳动教育实施纲要项目指南(试行)》。集美区教育局构建产学融通、多方协同的新型劳动教育模式,成立集美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中心,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劳动教育工作经验入选省级典型案例,在全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研讨暨培训会和福建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研讨推进会作经验交流,进一步打响“嘉庚精神·集文化之美;诚心毅魄·研百工之学”特色劳动教育品牌。截至目前,集美区获评福建省第一批百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3所,厦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学校13所,获评厦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6所。
二、措施与成效
(一)因地制宜开发学农基地,构建多样化劳动场景
全区已有59所中小学开发校内学农基地,营造浓郁的田园风情,润物无声中实现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一是科学规划基地功能分区。各校根据校园空间特点,开辟了种植区、养殖区及综合实践区。开发种植区的学校以蔬菜、中草药为主,部分学校结合闽南特色种植地瓜、花生等作物。部分学校试点开发养殖区,开展小型动物养殖,如养兔、养蚕、养鸡等,通过观察生命周期、参与喂养清洁,培养学生责任感。学校充分利用空间,融入闽南特色文化,开辟培育小屋、动物养殖区、植物土培区、中草药区、烹调操作区等劳动区域,依四时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二是创新家校社合作机制。学校积极发挥“家校社”联动作用,吸引各界人士共同建设学农基地。如李林小学获教师、家长捐赠中草药苗和种子30余种,校内培育“药食同源”花苗50余种,其中包含具有闽南特色中草药的风葱、金豆、片仔癀、官兰等。如东辉小学地处田中央,在村两委的积极协调下,将合作社的25亩田地作为东辉小学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农事体验环境,真正让学校实现将劳动教育从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二)以基地为载体,构建分层次劳动课程体系
一是课程设计紧扣学生能力发展。低年级以认识农业为基础,了解常见农作物和中草药的名称、外形特征;认识农业劳动工具及其用途;参观劳动基地,熟悉基地布局;学生进行简单劳动体验,参与浇水、除草等简单劳动,学习如何爱护农作物。中年级围绕种植与养殖基础开展劳动课程,学习农作物播种、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和技能;学会制作简单的种植和养殖记录表格;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劳动,分组完成一定面积的农作物种植或动物养殖任务,参与劳动成果的初步整理和展示。高年级围绕综合实践与探究开展,制定详细的种植养殖计划,包括品种选择、时间安排、资源预算等;开展农业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不同土壤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习农产品加工知识,尝试制作简单的农产品;还要了解农产品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参与劳动成果的市场推广和销售活动策划,思考农业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是跨学科融合提升育人深度。学校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水果拼盘中涉及了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如摆盘设计、色彩搭配等。食材采购需要菜金预算、食材用量、菜品搭配、营养摄入量等相关数学知识。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创作主题作文、童谣、小诗,为菜品制作设计思维导图。科学带领学生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设计科学菜谱,开发新能源,制作简易太阳灶,设计厨余垃圾减量行动方案。此外,学农基地的所有内容均离不开学生的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劳动课程的要素在项目实施中随处可见。三是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成长。采用“过程性记录+成果展示”双轨评价,通过《劳动成长手册》记录学生参与情况,制定趣味劳动丰收表,分低中高年级进阶评价,内容包括参与度、技能掌握等,由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与记录感受。并设立“劳动之星”“种植能手”等荣誉称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以成果为导向,打造教育闭环系列活动
一是成果展示与文化交流。依四时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围绕“种-赏-收-品-养-肥”六部曲开展田园劳动。结合作物生命周期,学生在清明节种植地瓜叶和花生、谷雨插秧、夏至采摘玉米、小暑收割水稻、大暑开展花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农基地中亲历植物的生长过程,观赏植物不同时期的形态,体验收获的劳作乐趣。学生就地取材,将收获的粮食进行再加工,了解食物从土地到餐桌的历程,锻炼烹饪技能,品尝美食。最后将剩菜剩饭与饲料混合喂养耕读园中的小动物,将蛋壳、菜叶等厨余堆肥,成为天然肥料,回归自然,等待下一次的播种。学生从种子到作物,制作和品尝少油盐糖的佳肴,有效处理食物垃圾,进入可循环。学生亲身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和归之自然,通过可感、可知、可参与、可体验的课程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对自身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益的价值观。二是成果转化与社区联动。将种植的中草药制成香囊、茶包进行爱心义卖,捐赠社区养老院等,强化劳动的社会价值。学校邀请家长参与“亲子种植日”,开展“家庭阳台种植”延伸活动,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三是长效反馈与品牌建设。通过校园公众号、区教育局公众号专栏展示优秀案例,如东辉小学融合“田中央”校本课程开展“我和你泥土交朋友”劳动实践大课堂,被厦门日报、海西晨报等媒体报道;李林小学以课程为依托,以任务群为基本单位,建立由生活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服务劳动课程与创新劳动课程组成的“健行”劳动课程体系,其中“百味灶台”入选厦门市中小学劳动实践特色项目。
三、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政策限制
在农基地开发过程中,部分学校会受到土地规划、用途管制等政策的限制,影响农基地的规模和布局。
(二)资金与设施配套不足
基地建设需要初期投入(如土地整理、设施搭建)和持续维护费用,部分学校可能因资金不足导致基地规模受限或设施简陋。农基地的教学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化农业工具(如智能灌溉系统),也无法为开展学科融合等实践研究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现代农业的认知。
(三)专业人才与技术指导不足
学农基地的运营需要农业技术、教育管理等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存在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尤其缺乏长期驻校指导的农业专家。学生实践过程中可能因技术指导不到位,导致种植效果不佳或资源浪费。
(四)农基地与课程资源融合度低
目前的农基地与课程融合度较低,学生除了种植、参观外,几乎没有主动参与农基地实践的机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农基地的区块划分不合理,大多由学校规划,缺乏“儿童视角”,很少学生的自主规划和参与意识。因此学生缺乏真实体验与深度实践,无法将课本知识转化到实践中。
四、今后推动计划
(一)积极争取专业队伍建设与技术支持
争取区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引入农业专家和校企合作,定期派驻技术人员指导种植实践,并开发适合中小学的农业课程。
(二)积极争取资金投入与设施建设
争取通过政府专项拨款、社会捐赠(如企业赞助)、学校自筹等多渠道保障资金,重点支持基地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改造。
(三)构建多方协作网络
联动社区与家庭,通过家长开放日、社区农耕活动等形式,增强社会对学农基地的认同感,鼓励家庭参与种植实践。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集美区教育局
2025年3月13日
(联系人:王晓蓉,联系电话:1339505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