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党建引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更加有力
持续加强对全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的分析研判,推动60所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及时落实新升格为党总支的学校配齐配全党组织书记。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成立集美区教育系统退休第一支部。意识形态防线持续筑牢,建立完善信息发布“三审三校”制度,持续加强内容审核把关;落实“一会一报”制度,严控审批各类进校园进课堂活动298场。在全市“两优一先”评选中,获评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
(二)聚焦铸魂育人,“全域五育”育人格局更加完善
强化嘉庚精神传承弘扬,开展34场嘉庚精神巡讲活动,覆盖4万名学生;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开展集美学村思政研修和研学实践活动,累计开展研学15.8万余人次。1个案例入选厦门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十佳优秀案例”,集美小学德育品牌入选厦门市首批中小学德育品牌,曾营小学合唱团《牵着你的手在海里漫游》受人民日报、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广泛转发。扎实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市级各项体育赛事中斩获84金90银63铜,三社小学等4所学校获评市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推动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后溪中心小学案例获《中国教育报》报道,华大附校案例入选省第四批家庭教育典型案例。精心打造一批“五育”课程,邀请前国家女排队长惠若琪亲临厦门十中开展排球教学;邀请职业拳手杨永强、蒋立昌等走进集美二小,带领全校学生演练拳击操;推动区域内岗位技术能手、优秀技能大师走进5所中小学为学生讲劳动精神。揭牌成立了“生活·实践”教育集美实验区,并为29所校(园)授予了实验校牌匾。
(三)聚焦扩优提质,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加充分
教育资源扩容提质,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所,新增建设学位9000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首次超6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我区被确认为2024年“中央电化教育馆领航社素质课”应用试点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集美职校被确立为“厦台校企融合办学试点学校”,两篇案例入选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个、三等奖3个。科学素养水平持续提升,全覆盖建立“一校一品”科学教育品牌,杏东小学被评为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在第21届福建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我区获得8金、10银、10铜,获得奖次和获奖人数均居六区第一。在第40届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最终复赛中,我区获奖75项,获奖等次、总数量均居六区第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2024年质量监测中,我区小学数学、小学科学成绩位居各区前3。2024年中考成绩比去年进步3.72分,连续5年取得进步,受到市教育局表扬。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68%,特殊控制线上线人数154人。教育科研成果培育成效显著,杏滨小学教学成果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我区28项课题获得2024年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立项数量全市第二;获厦门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32件作品在2024年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省级优秀作业设计中获奖。
(四)聚焦强师惠师,教师队伍建设更加坚实
教师培训培养取得新进展,启动第三届小学名校长工作室、第三届小学管理研修室和第二届幼儿园管理研修室,聘请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名校(园)长担任导师。深入实施“五航”工程,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训率达100%,在全市班主任岗位练兵竞赛中连续三年摘得六区第一,在2024年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现场说课比赛中,我区35件作品获奖,中学组获奖总数及推荐参加省赛作品数均居六区第一。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积极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推动52所学校糅合设岗用岗。全区柔引高层次教育人才37人,成立45个集美区第四届名师发展工作室,新增2名正高级教师、174名市级骨干教师、3名市专家型教师、5名市第三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3名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五)聚焦改革创新,教育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双减”工作卓有成效,我区6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实现下午课后服务开展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实现“2+N”课后服务模式全覆盖。深化“1+X”合作办学体制改革,各合作校组织各类活动近500场,有效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强化教育数字化赋能,19所学校被评为市第一批智慧校园。聘任综治、法治副校(园)长141名,实现全区中小幼、公民办(校园)全覆盖。集美实验学校、灌口小学、杏滨中心幼儿园获评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立健全网格化排查治理机制,落实“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制度,严厉打击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今年来,组织巡查各类校外培训机构2700余家次,通报存在违规学科类培训机构及个人41起,累计退费14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