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 政府报告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2-01-10 10:10 阅读人数:

  ——2021年12月27日在集美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胡旭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集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和2021年工作回顾

  区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将集美打造成跨岛发展桥头堡,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2020年辖区常住人口岛外率先突破百万,成为10年来全省人口增量最多的县(区),先后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福建省县域城市发展“十优”区等荣誉,较好完成了区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交出良好答卷,实现了“十四五”的精彩开局。

  五年拼搏,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内连跨6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大关,2021年达8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0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长9.5%,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科力电子、坤锦电子等17家企业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2021年新增“三高”企业131家,占全市新增量近1/3,累计入库“三高”企业633家。全区研发投入水平居全省非基本财力保障县(区)第三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排名全市第一。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2.97亿元,神州鲲泰厦门生产基地、橙联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一批重量级项目相继落地。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6%,2021年达47.53亿元,收入规模位列岛外第一。全力推动企业上市,五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软件和互联网信息业全年营收增速达15.72%,重要载体软件园三期形成规模效应,注册企业数5742家,员工超过5万人,2021年营收达322.6亿元,五年增长3.6倍,金砖未来创新园在此落地。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已形成集楼宇经济、文化影视、金融产业等为一体、总部经济加快汇聚的中央商务园区。区产业引导基金跻身全国县(区)级同类基金前三,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基金管理规模超千亿元。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显现,永兴东润、好慷在家、石秀才等集美新设企业已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行业领先地位的头部企业。商贸服务业持续繁荣,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年均增长36.5%,比2016年增长3.74倍,2021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尚柏奥莱、世茂、IOI商场等16个大型商业体相继开业,同集路商业带、北站商圈、集美新城核心商圈快速崛起,集美湖豪生、皇冠假日等4家高星级标准酒店开门迎客,“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等消费业态进一步丰富,人气商气快速集聚;持续举办汽车购物节等系列促销活动,打造“集美欢乐购”促消费活动品牌。文化影视产业迅速发展,建成厦门影视拍摄基地,成为影视产业投资集聚区,五年累计营收56亿元,2021年达22.38亿元。   

  五年实干,城乡建设亮点纷呈。紧抓金砖厦门会晤等重大机遇,全面提速城市更新改造,加快城市品质提升进程。集美新城实现“十年集聚成城”,马銮湾新城建设拉开框架,集美东部新城高标准规划。强化城镇扩容提质,建成区面积从2016年的76.53平方公里拓展至89平方公里,获评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始终保持打非拆违高压态势,拆除“两违”558.37万平方米;全区重点项目投资及征地拆迁完成情况连续五年综合排名全市前列,滚动策划生成801个重点项目,其中省级110个、市级201个,累计完成固定投资1380.77亿元;整村征收加码提速,完成官任、蔡林等8个整村征收任务,实现土地征收4.68万亩、房屋拆迁538万平方米。不断健全交通体系建设,“两环六纵六横”城区骨干路网基本建成;增加投放386台公交车,优化公交线路80条次,新增公共停车场26个、停车位6770个。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建成安置房源3191套、建筑面积40.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突破800万平方米;完成31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开展辖区在册危房整治专项行动,长效处置率100%。高质量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河(湖)长制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坂头-石兜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2个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如期完成安全生态水系工程建设,全面消除日东公园、敬贤公园黑臭水体,提标扩容杏林污水处理厂,建成集美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配合开展海洋专项督察工作。西海域和同安湾海域养殖清退整治工作全面完成,清退整治总面积超2万亩。率先全市实施夜间垃圾分类直运。完成13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建立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实现林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实施“六线六片”景观提升工程,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杏林湾国家级湿地公园入选省首批50个重要湿地名录。纵深推进乡村振兴,田头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琴鹭鲜花专业合作社被评选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按期完成42个村(社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灌口万达等集体发展项目建成并开业,高质量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完成22个“绿盈乡村”创建,建成新324国道和溪林生态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动线。

  五年投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为民办实事项目件件落地,民生领域累计投入267亿元,年均增幅高于同期财力;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2万元,较2016年增长51.6%。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成立集美区教育基金会,获评首批省级“教育强区”,新改扩建学校43所,新增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学位34440个,新招教师1948名;聘任9名教育拔尖人才担任区教育发展顾问,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高位嫁接”省、市优质教育资源,省教育学院附属集美实验学校正式挂牌,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华侨大学集美附属学校、华锐双语学校一期顺利开办;辖区高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应用型建设稳步推进,支持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先后举办建校100周年、60周年校庆活动;成立“高校产业技术联盟”,进一步推进产城学人深度融合。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获评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等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列全国百强。社会保障更有温度,就业工作稳中求进,累计发放各类惠职惠企资金8.36亿元,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7.2万人次;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均增长5%;率先全市开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实现全覆盖,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6张,超“十三五”规划目标15%,引入太保家园高端养老项目;民生保障精准兜底,发放各类救助经费1.46亿元,全区特困人员全部由政府兜底供养;率先全省实施“农村大病防贫救助”保障项目,惠及13.62万农村人口;创新实施社会救助绿洲计划;全方位关怀保障弱势群体,建成6家助残“爱心屋”、4个儿童关爱示范点;先后派出230多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助力对口帮扶和政县、清流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市对区考核8项指标居全市第一。文体事业欣欣向荣,持续举办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等高规格品牌活动,海峡两岸(集美)龙舟赛荣获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奖;鳌园景区、园博苑景区实现免费对外开放,闽南戏曲艺术中心竣工,软件园三期体育馆开馆,集美新城体验馆投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杏林湾水舞秀等成为网红打卡点;弘扬发展“一精神三文化”,彰显时代价值,建成集美人文馆,打响诚毅志愿者联盟品牌知名度;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获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集美学村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省级侨乡文化名镇。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蝉联省级文明城区“六连冠”,后溪镇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村镇”。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摸清全区经济和人口家底。

  五年奋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平安集美建设成效显著,创新“七位一体”创稳集美模式,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刑事警情压控成效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成立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在全市首创劳动人事争议调裁审衔接机制;实现全区“村村设法律顾问”,“七五”普法工作顺利通过市级总结验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评价排名全省第一。专项整治和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有效落实,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亡人数七年连降;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全面有效落实,率先全省建成食品药品网格化智慧监管体系,创新农村集体聚餐监管模式,全力打好“舌尖保卫战”。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圆满完成金砖厦门会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大庆安保维稳工作任务。双拥共建工作不断巩固,建成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体系,加大优抚安置力度。高质量完成2018年、2021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完善“一核多元”社区治理体系,率先全市完成首批5个“村改居”社区转型,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强势顶住“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巨大压力,坚持系统统筹,狠抓关键环节,织密扎牢社区防控网,有序推进全民疫苗接种,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特别是面对今年9月突如其来的本土疫情危机,坚决落实“快、严、细、实”工作要求,立即启动战时指挥体系,1.8万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五轮全员核酸检测实现应检尽检,流调转运精准高效,所有密接、次密接人员应隔尽隔、应转尽转,强化社区防控、社会管控和物资保障,社会面保持“零病例”“零感染”,全力守护集美一方平安。

  五年砥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优化党政机构职能体系,推行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在“我有金点子·集美更美好”线上实践活动中,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达99.67%,办理承诺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11.58%,评估总指标在全市六区中排名第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先后出台援企稳岗20条措施、助企纾困减负增产11条措施,累计拨付扶持资金1.39亿元。获批省级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开通全省首个区级台胞警务服务站和全省首条台港澳同胞办税绿色通道。深入实施“聚贤集美”人才计划,累计兑现人才经费5.02亿元,连续七年新增“双百”人才落户数位列全市第一。全面推行审计全覆盖,加大审计整改力度,完成审计项目96个,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7项。落实预决算公开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和零基预算改革。主动公开各类政务信息近3万条。全面深化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常态化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工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2件,满意率98%,政协提案636件,满意率99.2%。

  同时,国防动员、信访、外事、侨务、人防、气象、工会、妇女儿童、青年、红十字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和谐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首过去,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为集美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蹄疾步稳指明了方向;人大、政协、各党派、人民团体的监督支持和建言献策,为助推集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强大合力;各级各部门、各驻区单位的关心帮助,为集美的前行注入坚定信心和巨大动力;人民群众在集美的热土上辛勤耕耘、创新创业,为这座城市的繁荣进步贡献智慧和汗水;历任政府班子和老领导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集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各级领导,各位代表、委员,向长期关心支持集美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向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要特别向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时,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一线、同心抗疫、昼夜奋战、无私奉献的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新闻工作者、志愿者们,表示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你们是逆行出征的战士,是勇往直前的楷模,是全区人民的骄傲,我们为你们点赞喝彩!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暴露的不足:从经济发展形势看,经济增长呈趋势性放缓,亟需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任务艰巨,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进一步加快;从城市建设管理看,精细化管理的“绣花”精神还不够,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仍然是痛点,还需下大力气整治;从社会事业发展看,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不足,住房、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与集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疫情防控工作还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从干部队伍建设看,少数干部缺乏进取精神和责任担当,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执行效率有待提升。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的工作思路

  同志们,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今后五年,是集美乘势而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是集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紧要关口。区第九次党代会深刻分析了集美面临的机遇挑战,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大任务,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全区上下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咬定目标加压奋进,凝心聚力拼搏实干,共同推动集美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建党100周年重要讲话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的贺信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市委将厦门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裕、更加平安、更加繁荣”的奋斗目标,按照区委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主要目标是: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GDP总量居岛外各区前列,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继续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不断跨越进位。发展层次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5%,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达到50件,力争“十四五”期间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到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持续提升。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7.5%,在全市各区保持前列,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83.3%,消除劣V类水体,城镇化率提高到91%。文明和谐程度明显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产业贡献明显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2022年工作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区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充分认清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的错综复杂变化,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密围绕集美发展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领跑跨岛发展接力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总收入、区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8%、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眼固本强基,坚决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防线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防线。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平战结合的扁平化防控指挥体系,完善平急转换机制,坚持“一手撑伞,一手干活”,强化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根据疫情形势变化阶段性动态调整、精准优化。紧盯防控重点,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加强对中高风险地区来集人员的排查和管控,强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做好重点人群“应检尽检”“适时抽检”和重点场所环境常态化监测,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强化人员培训和实战演练,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管控等能力。构筑免疫屏障,稳妥推进重点人群“加强针”接种工作,提高全程免疫覆盖率。筑牢基层防线,持续开展“无疫小区”创建活动,夯实网格化管理基础,落实“三级包保”“五包一”制度,将网格员队伍打造成为一支强有力的疫情防控生力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用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二、聚力提质扩容,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进一步做优产业能级。推动机械装备提档升级,以机械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推广机器人及数控技术应用研发平台,培育壮大思尔特、力巨等本土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服务机器人企业,打造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集群;支持以宏发集团为龙头的企业发展绿色、智能继电器等输配电新产品,力促中骏智能量产智能化断路器、兴厦控电气投产高压开关柜产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提速增效,加快众联华数、未艾欧等新招商企业落地,推进她趣、世纪网通等重点企业实现快速增长。推动商贸物流挖潜增效,重点发展具有代表性、带动性的成长型新零售企业,鼓励品牌型、连锁型餐饮商户在集美设立公司,持续跟踪服务现有规模型、支撑型批零企业;加速推进德邦(厦门)智慧物流园建设,优化集美物流产业格局。

  进一步夯实创新开放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健全高校产业技术联盟运作机制,释放高校院所创新动能,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才深度融合,优化提升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聚焦“高精尖缺”,强化人才链与产业链、项目链耦合联动,支持企业靶向引才。深化国企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国企转型发展。主动对接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吸引金砖国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集设立研发和创新中心,积极参与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深化与东盟等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健全立体化招商机制,完善招商项目全周期闭环管理。强化招商队伍专业化建设,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加大重点招商项目推进力度,推动复星集美海西总部、中粮新零售产商融合集聚区、厦门汽车城二期等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精心谋划产业链招商,建立产业链和重点招商名录库。打通“基金+园区+产业”全链条招商机制,持续扩大杏林湾基金聚集区的全国性影响力,力争到2022年底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500亿元。加速招商入驻,推进诚毅国际商务中心等重大产业空间再签约入驻一批高能级企业、“三高”企业。

  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全面完成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改革试点工作,持续做实做优“通、惠、情”三篇文章,重点推进两岸文旅融合示范园区、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建设,支持发展两岸电商新业态,扩大台资基金规模,支持台企上市。持续落实惠台政策,关注台胞台企新需求,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引导更多台胞参与社区治理。深化民间基层交往,强化宗亲、民间信仰等情感纽带,发挥对台交流基地作用,持续提升“1+1+N”泛营地研学新模式,擦亮“两岸研学在集美”金字招牌。

  三、强化集约高效,精心打造产业高地

  着力优化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跨岛发展战略,绘就岛内外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最美“扇面”。推动集美新城建设提质提效,打造引领厦门跨岛发展的强劲增长极、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人文新城,重点围绕“一心、两片、两园区”,加大投资强度,做大做强各片区产业功能。推动马銮湾新城集美片区建设加力加速,力促北部智慧科技产业园、西滨旧村改造等项目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集美东部新城坚持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规划建设标准高于岛内,推动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和人口集聚,带动北部工业区转型升级。

  着力推进城区更新。加快收储闲置低效地块再出让进程,通过腾笼换鸟、开笼引凤等方式吸引优质企业落地并增资扩产,推动陈井、岩内等整村交地,启动后浦、董任等整村征收工作。加快轨道平衡用地征收及杏林老工业区提升改造。完成59个老旧小区、4407户住宅的改造任务。持续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统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

  着力抓好项目落地。不断提升产业空间承载力,启用安仁产业园二期、集美模具产业园(一期),纵深推进软件园三期西片区建设。推动厦钨永磁电机产业园C区建成投用,加快机械工业集中区扬森数控、耐德电气、美科安防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力促国投维尔利环境投资平台、橙联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项目落地经营。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聚焦开办企业、获得信贷、政务服务、执行合同等市场主体关切的领域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全面发力。强化审批服务事项动态管理,确保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入驻省网办事大厅应进必进,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智慧大厅场景运用,让群众享受更多优质高效服务。加大重大重点项目帮办代办力度,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四、突出精细精致,全力打造宜居标杆

  高效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密快速路网,完善主干路网建设,强化组团间交通联系和重点片区交通组织改善,重点推进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线工程、新324国道提升、枋塘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助力轨道交通4号、6号线集美段及新建福厦高铁等项目加快进度,启动集美街道公交候车亭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完善软三片区、后溪工业组团产业园区等公交线网配套,提升公共交通覆盖率。加快推进大学康城东南侧公共停车场、凤山小学及地下停车库等4个新增停车场项目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全区5000个道路泊位的智能化建设。持续打通辖区“断头路”,开工建设深青工业组团后山头路延伸段、石笔路,完成杏锦路跨高速路段建设。加快推动实施国贸天峰周边5条市政道路及月美路等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建设杏东路延伸段、永祥新城等过街天桥。完成区属道路公共照明节能改造工程。新建15公里天然气管网。

  高标准提升城乡建管水平。以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协同联动管理体系。聚焦城中村、背街小巷、闲置工地等薄弱环节,集中攻克一批城市管理难点顽疾。实施3条农村公路、1条市政道路“白改黑”项目。常态化提升工地景观,建设绿色工地、文明工地。依法依规有序推进辖区重点区域历史违建、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造5座环卫公厕。全面推行生活垃圾错峰直运,建成投用岛外最大大件垃圾处理厂。新建改造提升园林绿地50公顷、特色精品公园1处、口袋公园10个,推进集美大桥至厦门大桥、杏林大桥至新阳大桥岸线整治工程建设。

  高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推动辖区重点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编制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总体方案,积极创建后溪工业组团低碳工业园区,深入开展高质量、高标准的系列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加强工地扬尘和露天焚烧管控,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完成三大片区57.2平方公里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持续开展水体修复,统筹推进后溪、瑶山溪、深青溪流域和杏林湾综合治理,全力抓好源头控制,力争消除劣V类水体;完成马銮湾北片区护岸及景观工程和水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投用前场污水处理厂,关停2座小型污水处理站,完成177个村庄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创建“无废城市”。加大入河海排放口巡查管控力度,持续推进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推广减量化清洁化绿色生产,持续开展农药化肥零增长减量化工作。

  高质量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坚决打好扫黑除恶持久战、社会治安防控战,始终保持对辖区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震慑态势。推进城市数治智能化,打造“智慧集美2.0”。精细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打造一支专业化、知识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开展“五社联动”试点,全面推进社区治理“近邻”服务。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构建现代人防体系,将集美街道建设成为“人员疏散实战化演练全市示范点”。全面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力争实现全覆盖。开展辖区企业诚信等级评价工作,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计划。加强信访与舆情应对管理工作,重复信访、信访积案全面办结化解。

  五、坚持扬长补短,加速释放民生红利

  更大力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外修“颜值”、内提“素质”、涵养“气质”,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立区乡村振兴专家智库,建设“引智下乡”示范点。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多元经营主体,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促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参与市、区租赁房试点建设。推动西亭人才公寓、侨英叶厝霞梧大厦、灌口铁山外口公寓三期等集体发展项目开工。统筹乡村规划,积极探索推行陪伴式乡村运营服务,建设灌口“田园牧歌”和后溪“山海文明”动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做好粮油肉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守稳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建设高颜值乡村,高质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扎实做好与宁夏彭阳县的东西部协作,持续开展与省内清流县、新罗区的山海协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更大力度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创新招工引才措施,做优“劳务基地直播带岗”“集智汇美·梦想启航”品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拓宽就业渠道和岗位,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常态落实“131”就业帮扶机制,深入实施创业引领行动,积极支持新业态就业。精准有效推进社保扩面,跟踪低保边缘群体,务求“应保尽保”。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4.5%。加快蔡林、三社等安置房项目建设及铁山公租房项目配租。统筹推进精准帮扶工作与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协调发展。

  更大力度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全力推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确定的10个提升行动、27项工程落实到位。教育经费保持“两个只增不减”,全年预计投入28.7亿元。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集团化合作办学体制改革。合理配备教师梯次,健全青年教师和名师进阶式培养体系,建立后备校长人才库。优化教育资源配备,推进补短板扩容教育项目9个,新增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学位8820个,建成投用海凤小学、曾厝小学、华锐双语学校二期,加快集美中学新校区、厦门二中集美校区、苎溪高中和柏涛学校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提升改造校园基础设施,完成学校教室空调安装全覆盖。落实“双减”政策,深化课后服务体系建设。融入“金砖+”,对标世界技能大赛体系,打造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两岸融合特色样板。

  更大力度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建成投用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加快市妇幼集美院区、灌口医院新院区建设进度;深化医联体建设,开展6家基层医疗机构重点科室建设,打造特色医疗服务品牌;优化基层医疗资源布局,全力推动软三、北站等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地;强化传染病防治能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用心用情护好“一老一小”,落实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推进婴幼儿托育照护服务,进一步推动托育机构规范经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区级养老监管平台建设,推广完成240床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建设运营,全面推进镇(街)敬老餐厅及村(社区)助餐点建设,实现老人助餐工作村(社区)全覆盖。积极开展全民体育健身各项活动,建成投用厦门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

  更大力度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围绕“嘉庚故里、百年学村、亲子胜地、研学之都”,大力推进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促进学区、景区、社区有机融合。持续举办海峡龙舟文化艺术节、集美亲子节等大型活动。细分研学产品内容,举办“集美研学”产品全国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开通“集美研学”频道,全力提升“集美研学”品牌全国影响力。举办中国电视剧大会暨2022年影视基地峰会,推动影视音乐、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产业发展。

  六、紧盯务实高效,持续加强政府建设

  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以党的建设统领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和规范政府系统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政府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以身作则,胸怀“国之大者”,严守政治纪律,恪守政治规矩,保持政治定力。紧紧围绕全区发展大局,精心谋划并组织实施好各项工作,保证政府工作与区委工作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事业同干。

  深化作风建设。驰而不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重点领域制度建设,不断压缩权力使用的任性空间。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切实为基层减负。畅通民意表达与反馈渠道,扎实开展基层走访,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守节用为民,从严从紧编制和执行预算,集中更多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依法履职。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快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不断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推动政务公开、信息公开。进一步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决策咨询论证作用。贯彻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推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

  各位代表,今朝胜往昔,蓄势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主动作为,为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区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