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浔江潮 >> 浔江潮

文字: | |

除夕守岁诗漫议

来源:集美报 时间:2021-02-08 10:45 阅读人数:

  ●袁文良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是改年更岁之夜,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这一传统民间节日就十分重视。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除夕》中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由此可见,守岁是我国人民春节时早就有的一种饶有兴趣的习俗。守岁最早是为了驱赶“百鬼”,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驱赶百鬼的含义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而今年春节,由于疫情防控需要,“留在工作地过年”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自觉,但在除夕之夜,若在收看春晚之际,在与亲人“云团聚”之余,赏读这些古代文人留下的守岁诗章也定会别有一番情趣。
  南北朝时期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这就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则是唐朝诗人李德裕对人们除夕守岁一夜不眠的具体描述。素有“诗圣”之称的唐朝大诗人杜甫,对除夕之夜的守岁景象则有着更加生动的描绘:“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诗圣这首题为《杜位宅守岁》的诗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物与习俗。
  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岁晚相问为‘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达旦不眠为‘守岁’”。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因公务在身“思归而不可得”,便分别以《馈岁》《别岁》和《守岁》为题作诗三首,把当时民间的这一风俗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其中《守岁》一诗这样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而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生前的最后一个除夕,面对死亡,大义凛然,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除夜》一诗:“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全诗虽只有短短40个字,但却真实地记录了文天祥当时的思想活动,字里行间无不反映出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精神。
  至于说皇宫之内或一些富贵人家,除夕守岁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华得多。李世民曾以《守岁》为题写有一诗,使官宦人家除夕守岁的欢快气氛跃然纸上:“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有一种“击钟分岁”的守岁习俗,除夕之夜的夜半时分,敲钟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对此做了生动的描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人逢盛世,景遇丰年。合家欢乐,满屋生辉。”在新年旧岁交替之时,人们一定会在守岁的温馨氛围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把美好、文明、健康的祝愿送给自己的朋友和亲人。
  (来源:集美报)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