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浔江潮 >> 浔江潮

文字: | |

一部有温度有内涵的扶贫剧——评电视剧《山海情》

来源:集美报 时间:2021-02-08 10:42 阅读人数:

  ●程新兵
  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山海情》,引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4,不仅是今年开年最高分,更是创下了近年来国产剧评分之新纪录。一部剧情并不跌宕起伏,也无俊男靓女缠绵不清的爱情故事,亦无高楼大厦的现代生活映衬,有的只是一众素面朝天的小人物,在漫天的风沙里从苦难走向辉煌实现全面脱贫的感人故事。
  这是一部有温度、有情怀、有演技、有内涵、波澜壮阔的扶贫剧,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故事可以这么动听,建设生态文明的人如此可爱。《山海情》之所以大获成功,正如央视评论说的那样:真实故事震撼人心。
  以真走心 扣人心弦
  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宁夏西海固贫困村村民,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之下,不断攻克难关,最终一点一点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励志故事。故事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西海固、闽宁镇也是真实存在的。西海固早被联合国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风、沙、烈日、苦水,闭塞、酷暑严寒是真的,拿女儿换一口水窖是真的,兄弟三人合穿一条裤子是真的,没水没电是真的……正是这一个个的真,让人深切感受到了西海固的苦难、西海固的贫穷、西海固的落后。闽宁两地政府结对帮扶以来,闽宁镇蝶变,实施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等一系列举措,如今环境变好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昔日无事可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挣到钱。“闽宁示范村”已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以情走心 引发共鸣
  “我们跟宁夏是兄弟姐妹情呀。”这是剧中福建援宁干部的一句台词,朴实无华但又情真意切。剧中多次出现两地干部坐在一起商量问题,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的镜头。尽管南北两地干部的办事风格不同,但想干成事的决心却十分一致。他们对宁夏的情、对西海固的情、对金滩村的情、对生活在这方土地人民的情,却始终是一样的。对宁夏干部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家园;对福建挂职干部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20多年来,福建省共选派10多批近200名干部到宁夏贫困地区挂职帮扶。正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批批挂职干部接力扶贫,使闽宁两省区跨越3000公里的心手相连从未间断,成为助力宁夏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有的干部来挂职,把妻子带来支教,把孩子转到当地上学,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正是这份情,这份奉献精神让人动容。如今,实现涅槃重生富裕起来的宁夏人民为回馈福建人民的无私援助之情,福建游客到宁夏固原市旅游,所有A级景区的大门票全免,同时不光是在固原,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许多景点都是对福建游客免费。闽宁镇将福建和宁夏牢牢凝聚在一起,两地结下的深情厚谊还将持续下去。
  以实走心 演绎到位
  “隔屏幕都能闻到土味。”这是近日来,无数的追剧人由衷地发出的一句高频词。全剧都是用土得掉渣的方言,而剧中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得到原型,从某种程度上讲,《山海情》又是一部写实剧,“演得真演得像,但当年更穷更苦。”这是新华社记者采访剧中马得福原型人物时的评价。吊庄移民脱贫致富的写实,曾经茫茫戈壁变成了绿洲、变成了良田、变成了葡萄园,让移民吃饱、吃好、走在奔小康的路上,这正是今日西海固真真切切在发生的事。《山海情》把闽宁两地人民结对扶贫脱贫、不屈不挠的劲头和奋斗,刻画和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或大家的生活一起努力着,才有了昔日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旧貌换新颜的重生。《山海情》是实打实地还原上世纪90年代,西海固的村民如何在东西扶贫协作下走出荒漠戈壁,开荒拓土的艰难变迁史,也让我们看到扶贫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一个个故事的真、人物的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来源:集美报)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