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海涛声袭来,海浪的光影在舞台布景上翻涌,台下,近1400个座位座无虚席,观众跟着剧中人物穿越百年,沉浸式感受海外华侨的奋斗与家国情怀…… 4月15日,以陈嘉庚先生为原型创作的舞剧作品《海的一半》在集美嘉庚剧院上演,让全场观众的思绪在闽南侨乡和南洋狮城间切换。
传承嘉庚精神 致敬华侨赤子
2024年,时值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交流部为指导单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厦门福南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凤凰都市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厦门市集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出品,凤凰卫视为战略合作媒体协同创制的舞剧《海的一半》应运而生。
故事背景为20世纪30年代,当时全球经济阴霾密布,新加坡的华商殿堂内,一群商业巨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以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华侨赤子们心中最牵挂的是那隔海的故土,亟待滋养的兴学之梦。总导演林辰表示,《海的一半》讲述的是永不抛弃、永不放弃的选择,海外侨胞对故土深切的情感认同,以及他们为中华文明血脉的赓续做出的无私奉献,是舞剧表达的主题。“《海的一半》是对近代历史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整个华侨群体的深情致敬”。
海的一半是南洋,一半是闽南。集美是陈嘉庚先生的家乡,也是他实业报国的起点,更是其教育兴邦的见证。此次《海的一半》在嘉庚故里上演,主创们纷纷表示“这是回家了”。
闽南韵味+南洋风情 观众恍若“穿越”
男儿志,兄弟义,大海潮,家国情。舞剧《海的一半》创新性地将闽南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语汇相融合,运用了大量刚劲有力的舞蹈语汇,结合现代舞的流畅多变,呈现出华侨群体的刚毅果敢。带有闽南韵味和南洋风情的民居、渔船、海港,让现场观众恍若“穿越”。
绝美,感动,超燃!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反响强烈。当大幕落下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员们两次返场谢幕致意。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学生们观演后深受触动,一位学生动情地表示:“看到剧中陈嘉庚先生倾尽家产兴办教育的感人故事,才真正明白今天优越的教学条件来之不易。”
据悉,在该剧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多次来到闽南特别是集美实地采风,深入了解侨乡风情民俗和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获得许多创作灵感。在集美巡演前,主创和演员来到鳌园,向嘉庚先生献花缅怀,与陈嘉庚长孙陈立人先生、集美学校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先生等亲切交流。巡演结束后,演员们打卡了集美特色景点和人文地标,开启从舞台到实景的艺术对话。
相关链接
业界权威高度评价 全网话题阅读量过亿
本报讯 (记者 林小芬 厦门日报驻集美站记者 应洁)舞剧《海的一半》于去年10月在北京中央歌剧院首次登台,今年正式拉开全球巡演大幕并不断打磨,陆续已在泉州、福州、厦门等地成功演出,每一站巡演都上演了“一票难求”的火热情况。据出品方介绍,接下来巡演还计划走进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城市,并有望走进东南亚、欧美等华侨聚居区演出。
在近日举办的艺术研讨会上,多位业界权威泰斗、专家都对该剧表示高度赞许和认可。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江东称赞该剧“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尤其肯定双人舞与群舞的叙事张力:“几段双人舞既具技巧又传情,音乐与灯光的配合和谐,让观众在视觉与听觉上均获享受。”“结构有新意、手法有表达、呈现有样式、表演有共鸣!”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张海君以“四个有”概括观剧感受。
该剧也获得海内外媒体和网友的强烈关注和盛赞。首演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中央媒体及菲律宾日报、世界日报等海外媒体累计刊发报道超100篇,形成“国家叙事”与“地方表达”的同频共振。截至4月19日中午,全网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亿次,视频《舞剧演员谢幕时上演高难动作,惊艳全场!》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客户端转发,目前累计150万人次点赞,网友评价“舞剧好惊艳,舞技太绝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具象化”“表演的是角色,谢幕的是自己,发光的是热爱”。
图:《海的一半》15日在嘉庚剧院上演。(出品方 供图)
(记者 郭妮妮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