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历史名人
人物传略
时间:2014-07-23 11:23 阅读人数:

  石赓   字声叔,杏林高浦人。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累迁大理寺丞。王安石奇其文,荐之以议新法。不合,迁审官院。旋外补,历任湖南提点刑狱、广西转运判官。元祐五年(1090年),以朝奉郎任台州知州。

  石亘   字彦明,石赓从弟。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任职司农寺。熙宁间(1068—1077年),江东淮浙饥荒,石亘随司农卿张谔前往赈灾,尽出沿途州县府库之粮,又募收养遗弃小儿,救人百万。有司劾其不循常法,两人均被罢官。亘曰:“使事有指,将以施实惠于民也。若以法绳之,敢逃罪?”著有文集10卷,又辑《汉唐名臣奏议》50卷。

  石起宗   字似之,杏林高浦人,徙居晋江。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举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迁户部郎官,出任漳州通判。其间,有兵士当街杀人,知州欲从轻发落,起宗据理力争,将罪犯绳之以法。后升吏部员外郎,进谏曰:“德虽圣人所能躬修,治非圣人所能独致。愿诏大臣尽公任责,以破群臣徇私偷惰之习。”起宗嗜学如命,诗词、书法、绘画无一不工。所得俸禄,除衣食外,全用于购书,自曰:“藏书数千卷,胜良田万顷。”著有《经史管窥》。

  孙应祖师   (1196—1293年)。孙厝人,传为其母孕六月而生,少具慧眼,咿咿学语,即异同辈,乡人多器重之。及长,皈依佛教,寻师于安溪泰湖岩,结庐而居,木鱼贝叶,静忏前愆,苦修数十载。人谓其能预识休咎,祈雨辄应,尊为“神僧”。应笑曰:“余不过静以理推,何神之有?众生争逐名利,心多罣碍恐忤,故理之至浅者,多昧而不明,其真有智愚之别哉?”所居茅庐仅容膝,晚年筑一寺,名“浮杉岩”,亦称泰湖岩。圆寂时九十有七。明敕封“惠应祖师”。

  周彝训   同安县窑山(今瑶山社)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倭寇近乡,彝训倡义率乡兵御之。马陷泥泞中,子怀炯以救父,父子同时阵亡。后其地号“陷马堰”,乡人建庙祀之,至今香火兴旺。

  周源   字子濬,马銮人。明成化十年(1474年)举人,成化十四年进士。自幼家贫有志节,初计偕北上,邻舟夜遇盗,源因得其遗金百两,尽归之。知石埭县,律己严,临民惠,遇灾能恤。入为兵部车驾司主事,奉身清苦,人所弗堪。中官汪直怙宠用事,尝被内密旨,袭检朝绅家,至源箧无长物,仅钱数十,服其廉。由是名震京师,一月之内升本司员外,转郎中,调武选。卒,归不能葬,宪副邵庄行部至,哭以诗云:“有身全白璧,无地坎黄肠。”命有司葬之。

  周尔发   字子祥,前场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初令吴县,均赋革羡,捐俸修学,置田赡士。署长洲,调歙县,张弛如弓。秩满,升礼部主事,以祠祭司兼掌四司事,凡大丧大庆诸大礼仪,皆综理无错。司谳南理,督南粮,节制南军,措置得宜。前后九锡金,六锡命,时人荣之。终南京兆丞,卒年五十有九。

  陈文瑞(1573—1658年) 名应萃,号同凡,以字行,集美二房角人。父陈正,庠生,以子文瑞贵,赠文林郎,寿九十三。文瑞幼聪颖,寡言笑,好读书。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授苏州府吴县县令。任职五年,披星戴月,办事勤谨,按法断案,豪贵莫敢干扰。洞庭有号天罡者结党横行,文瑞密缉而绳之以法,其党尽散。明天启六年(1626年),“七君子”之一的周顺昌遭宦官陷害,被押解过境时,义民颜佩韦等5人,聚集数万人,以激愤捽打押解官兵,被魏忠贤杀害。文瑞不阿权贵,首倡捐俸助输其家,并为之安葬,并亲题墓碑“五丈夫墓”。文瑞为官清正,洁己爱民,于茕独尤加体恤,吴人有“金刚手、菩提心”之谣。终以不乐逢迎而致仕归里,卒年八十有四。

  郑 彩   字羽长,高浦人,明末清初抗清名将。明崇祯年间系郑芝龙部将,曾任浯铜(金门东山)游击。因辅佐弘光帝有功,受封永胜伯,与郑成功叔父郑鸿逵同列总兵,分守长江两岸。清军入闽,郑芝龙降清,郑彩继续在浙江、福建沿海抗清,并迎明宗室监国鲁王入闽,受封建国公,军声颇振,七闽所向无不披靡。然气量狭小,导致内讧,被清军一败再败,于顺治四年(1647年)挟鲁王退守厦门。顺治七年中秋,其弟郑联为郑成功计杀,乃引舟师百余艘,逃于广东南海之间,后为郑成功收编。未几,病死于家。

  许元镛   字世响,号鸣和,后埔人。清顺治五年(1648年),贝勒王率师入闽,慕其才,荐授广东乐昌知县,代理广陵县,一切利民之事次第施行。有山贼窃发,其势甚炽。元镛单骑入寨,陈说利害,贼首听命。升肇庆同知,寻迁王府长史,摄龙门印。卒于官。

  周全斌   字邦宪,浦边人。文才武略,曾为刀笔吏于漳州,后从郑成功入海。清康熙二年(1663年),金门、厦门两岛破,海帅多归命。全斌亦遣子入质福州,率所部从镇海卫来归,封承恩伯。康熙四年,施琅统师讨台湾,总督李率泰以全斌为副帅。至青冰沟遭风而还。召回京,屯垦外郡,有从征罗刹(俄罗斯)之劳。

  杜辉、杜逵   灌口人。清康熙二年(1663年),自海上归清,辉授总兵官,左都督衔;弟逵广东都督衔。康熙四年,授辉广东右路总兵官。康熙七年,招京考试弓马,特授云南永北镇总兵,逵以原衔随兄赴任。康熙十一年,值吴三桂乱,兄弟俱被胁至湖广,密遣人赴大将军贝勒王军前,定期内应。谋泄,兄弟皆被杀。事后,朝廷赠授辉光禄大夫,逵荣禄大夫。

  卓 隆   在坊人,徙居仁德里。家贫,幼孤,孝敬其母蔡氏。时海氛方炽,清康熙二年(1663年),令沿海居民迁于界内。隆与母寄食于漳州,寇发,避难途中母走失,隆方十三,呼号遍寻不能得。既而展界,复归于家,娶妇生一子,然念母不已。以母失在漳州,遂负贩于漳,大街小巷以致偏僻之处,遍寻无果,如是者二十年。一日,得人指点,谓母已去河南。遂卖子以为行李之资,跋山涉水,直奔河南,遍历诸屯所,至开封终如愿以偿。母子相见,悲喜交集,相拥而泣,呜咽不能语。时母年已五十有七,失明,负之归,侍养一十六年乃卒。邑人写诗,美其事,赞其德。

  陈鹏南   字云垂,号淑斋,曾营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台湾岁贡。四世同居无间言。任连江训导,邑河久淤,捐银六百两疏浚之。乾隆二年(1737年)风灾,文庙倾圮殆尽,鹏南运家资2400两,独力修建。岁饥,邑令言煮粥赈济,鹏南捐米助之。又劝绅士输谷运米于明伦堂,平粜接济。又偕令竭力搜罗,辑成《连江县志》。制抚上其事,晋秩褒嘉。请告归,连人伐石记功,建生祠祀。

  林朝凤   字茂山,蔡林人。及长,从姑父往京,以制丹药驰名。施琅领旨征剿海藩,延聘为军医官。军士被伤者,起弹丸,敷膏药,所治辄效。论功当加职衔,朝凤以父母年老力辞。遂行医厦岛,后退隐家乡。芒履衲衣,逍遥泽畔。年七十余卒。

  柯连英   马銮人。有智勇。清康熙间以熟悉台地情形而从征。台平,任南路千总,驻下淡水,弹压溪东暴乱。旋升守备,分驻凤弹。地当要冲,无土堡。连英募工种刺竹,周围三匝,犬牙相错。五年而吴福生作乱,围攻凤弹,竟不能入,民诵其功。溪东有山名“山猪毛”,其中番贼时出焚掠,民苦之。连英请于帅府,率师深入,捣其巢,擒番贼20人,后无番贼为患,台人感之。后升广东左翼镇中军,以病告归,卒于家。

  陈重琳   字次雍,马銮人,籍隶龙溪。少沉静,喜读书,及夜仍以帐蒙灯潜读,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副举人。时学者多剿袭浮靡,鲜根柢实学。重琳独细研宋儒性理诸书,无不破其藩篱,洞彻原委。终日危坐如木偶人,乃至讲解理蕴,辨析古今疑义,则滔滔不竭,若决江河。故一时从游者数百人,多所成就。性严厉,喜怒不形,不议人长短得失,到大义所在,必毅然而争。中举时年已六十有八,犹纂言举要,手不停披。即卧病床褥,亦列书史以自娱。所著有《四书类钞》、《经义纂要》、《华严文集》,学者称为“华严先生”。

  陈思敬   字太初,曾营人,副贡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乐捐三千金重修贡院。又建寨仔山义茔,倡修文公书院,远近咸称高义。

  陈鸣佩   字雨若,号纫兰,曾营人。由台湾府学廪贡生任建宁府训导,修尊经阁,疏久涸泮池,引水入城,以通其脉。后代理连江知县,捐俸修文庙,置祭器。旋调龙溪儒学,值台匪窃发,鸣佩奉命解饷,散给义民,井井有条。凤山文庙毁于兵燹,鸣佩捐俸修建。泉州徐抚军深加器重,议叙一等军功,应升知县。鸣佩生性恬淡,不愿赴任,仍主教龙溪,捐金九百余两,修文庙,建奎楼。后卒于官,闻者感痛惜之。

  颜文祃   仁德里人。侨商南洋三十余年,回梓采风,见其乡无识字者,心甚悯之。乃倡设私塾,所需经费,独自筹划;乡设烟赌,竭力劝除;祠宇损坏者,雇工修筑;族中贫而无依者,按月帮助。未三年,突闻其父在南洋病重,即买舟速行,侍奉汤药,昼夜在侧,未尝废离。父殁,亲运父柩回乡安葬。年五十六卒。

  林右藻 (?—1900年),锦园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弃儒航台,经商于八甲,家道颇裕。咸丰三年(1853年),艋甲三邑人与八甲同安人发生械斗,同安人落败。首领林右藻逃至大稻埕重建家园,在迪化街开设复振、复源和复兴商号,招厦门、香港、闽南商户来此营商,大稻埕由此成为货物集散地,日渐繁荣。右藻召集商户组成厦郊,称为“金同顺”,并被推为郊长。厦郊声势日高,昔日对立之艋甲泉郊“金晋顺”、北郊“金万利”亦屈尊加入。三郊合并,名“金泉顺”,公推右藻为三郊总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右藻不愿接受日殖民者统治,愤而退隐回到锦园。五年后辞世。

  陈杞柏(?—1909年),字樱如,集美社人,嘉庚之父。19世纪70年代,杞柏南渡新加坡,创立顺安米店,开辟黄梨园数百公顷,建黄梨厂,生产罐头外销欧美各国。同时兼营地产等业。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自办或与亲友合办的店号10余家,其中米店有顺安、源安、德安、复安,另有铁店振安、白灰店庆成、经纪行金胜美、黄梨罐头厂日新等,各业资产计40余万元,所产苏丹牌黄梨罐头占新加坡出口量的70%。后因经营不善及家人舞弊,各业先后破产,顺安米店亦于光绪三十年停业,亏欠20余万元。后嘉庚事业发达,偿还所欠债务。杞柏热心公益与社会事务。光绪四年,捐款叻币125元建保赤宫陈氏宗祠,并长期担任该宫总理之一;光绪十七年,同济医院成立,陈氏各店积极捐输,顺安捐120元,德安80元,协安60元,振安50元,福安40元不等;光绪二十二年,捐款100元作萃英书院膏火费;同年被推举为闽帮代表,参与筹办商务局,惜未果;光绪二十九年,捐款助建梧槽莲山双林寺,并出任建筑董事;翌年,福州怡山长庆寺募缘,杞柏任新加坡募捐总理,捐款叻币300元。光绪三十年返乡定居,宣统元年(1909年)夏病故于家。

  张宝果(1876—1917年) 陈嘉庚夫人,板桥浒井人。貌娟秀,性温淑。年十八于归,恪守妇道,事姑尽孝,对兄嫂姑叔均能以礼相待,和睦相亲。治理家政,尤有方度,乡里皆称其贤。一生慈善为怀,对乡里之贫而无靠者,无不慷慨相助;对一切善事,亦无不大解善囊。其乐善好施之行,口碑载道。二十岁南渡新加坡,治家教子,克勤克俭,对婢仆从不疾声厉色。生有四子三女,长子厥福,次子厥祥,三子博爱,四子博济;长女爱礼,次女来好,三女爱英。逝于新加坡。

  李增辉(1876—1922年) 字忠尧,安仁里蔡林乡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南渡,游历马来半岛,落脚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棉兰,任职于亚齐土库。其时,孙中山在南洋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员。增辉加入同盟会,游说侨界民众,鼓励华侨兴学校以教育子女,办书报社以启发民智,一时各地开办的学校和书报社达十多所。印尼华侨方言杂陈,增辉倡用国语,以利交流;提倡开办夜校,以利失学青年补习文化;鼓励华侨集资回国兴办实业,以实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国2年(1913年)回国,拟在同安兴办教育事业,旋因二次革命失败,无法安身,被迫再度出洋,在海外从事倒袁运动。

  林振宗(?—1923年) 灌口人。早年以木匠为生。19世纪末南渡缅甸,由经营建筑、锯木入手,渐次发展,后在仰光开设协德号,拥有锯木厂十多家。且涉足航运,购置轮船,命名“双春”、“双安”、“双美”号,航运于仰光与厦门、汕头、香港、新加坡之间。曾作为英商BOC煤油公司缅甸总代理,为之运输和提炼原油,分销各地。代理权被收回后,即联络侨商,募集资金,自行开采,与英商竞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参与发起创办仰光福建女子学校,出任首届董事长,并先后兼任中华商会、缅华学务总会及各种慈善团体职务。生前曾于仰光郊区燕子湖畔修建中国式园林——协德园。

  李 林(1915—1940年)原名李秀若,福建龙溪人,幼年侨居印度尼西亚爪哇,14岁回国。民国20年(1931年)至22年就读集美中学期间,参加抗日义勇队。民国23年7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8月考入北平私立民国大学政治系,民国25年(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曾任八路军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支队长兼政治部主任、八路军骑兵营教导员,骁勇善战,为创建雁北抗日革命根据地屡建功绩。民国29年4月,在第九次反扫荡中为掩护领导机关突围,率部冲杀,中弹落马,壮烈牺牲,年仅24岁。中共中央旌表李林为民族女英雄。1972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山西大同时为之题词:“民族的骄傲,华侨的骄傲,妇女的骄傲”;1987年,中顾委常务副主任薄一波题词:“李林烈士女中英杰,为国捐躯永垂史册。”

  李勇德(1916—1945年) 后溪兑山村下蔡角人。自幼父母双亡,随祖母和叔父度日。及长,投考中央军官学校,毕业后分配陆军第七十军八十师某团任警卫排排长,民国32年(1943年)升师特务连连长。民国34年5月,驻福州之日军北撤浙江,八十师二三九团奉命追击。勇德请缨,奉任该团一营二连连长。一营为先锋营,24日追至白马河畔。勇德身先士卒,率部冲入敌阵,拼死肉搏,刺毙日军大队长菅野。战斗中,勇德腹部中弹,包扎后仍坚持指挥战斗,后因雨水渗入腹腔而阵亡。

  曾顺续(1893—1951年) 灌口曾营人。7岁入私塾,17岁南渡马来亚槟城,翌年转往缅甸,学商于敏甲光泰杂货铺。民国4年,与友人合营粟业,后自设顺续粟经纪处。民国27年(1938年),创办群英酒店。民国33年,会同亲友创设瑞兴公司,经营印度、缅甸土产,后更名义兴公司,经营百货及出入口业务。抗日战争期间,参加缅甸华侨爱国抗日运动,抵制日货,推销公债,募捐抗日救亡经费。战后,热心缅华社会公众事务,曾任仰光华商商会副理事长、福建同乡会理事长和华侨中学、中国女子中学及《新仰光报》董事长,蝉联三届兴商总会理事长。

  王建中(1912—1951年) 后溪珩山东厝寨人,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集美中学。民国20年任同安县七区区长,冲破阻力,开展铲罂粟、禁鸦片运动。民国23年出任珩山小学校长,组织抗日救国宣传队,上街贴标语,发传单,出墙报,教唱歌曲,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师生成立“晨呼歌咏队”,每日清晨高呼抗日口号,高唱抗日歌曲;组建抗日救国儿童团,削制木枪和手榴弹,开展军事训练。嗣后,先后担任珩山、陇西、灌口小学校长。民国30年,就任同安县保安团直属中队长,驻防于鳌冠、排头、东屿、嵩屿一带,以其经营的米店、布店、油坊盈利,购买枪支弹药,抗击日军。民国37年,由林文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同安县参议员身份,配合地下党开展反征兵、反征粮、反征税运动,掩护武装游击斗争。民国38年8月,出任同安县新三区供应委员会主任,承担动员群众支前,调配民船,解放厦门的后勤工作。1951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错划为“反革命分子”而枪决。1985年,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之平反,恢复名誉。

  王卓生(1894—1955年) 原名王道,字笃生,又字谷青,世居凤林美,后移居马巷美山湖。民国4年(1915年)毕业于福建省立法政学堂,一度从教。民国7年,受陈嘉庚委托,协助陈敬贤筹办集美学校。民国16年任同安县建设局长,开辟同马灌角公路,为同安县公路建设开拓者。晚年致力于家乡水利建设,倡建鲤鱼坝、长蛇坝、耕云桥、龙星桥。受菲律宾性愿法师委托,协建南安扬子山大慈林寺。卓生笃信佛教,精通释典,解放后被佛学界推选为厦门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秉性淡泊,雅好诗词,著有《百兰室诗集》、《鸿渐集》、《夏云集》。

  王仙水(1898—?年) 后溪崎沟村人。6岁南渡马来亚槟城,及长在其父开设的连盛杂货铺学徒。民国14年(1925年)继承父业,后扩为连盛货栈,并增办碾米厂和制冰厂。1950年,建连衡货舱于威利斯省峇冬埔码头,1951年增设货栈分行,1958年建水仙戏院,翌年增办石材加工厂,1960年开办典当铺。此外尚投资于航运、建筑、树胶和椰子种植业。曾任瓜拉古楼市议会议员、中华阅书报社主席、马华公会鼓楼分会会长、吉辇中学发起人兼主席、槟城同安金厦公会名誉主席、育才学校发起人并连任董事长兼财政。1965年被吡叻苏丹册封为太平局绅。弟仙贞任槟城同安金厦公会外埠委员,仙德任古楼马华青年团顾问、市议会官委议员、吉辇米较公会主席兼财政、槟城同安金厦公会外埠委员。

  陈吉臣(1900—?年) 登瀛人。17岁时南渡马来亚霹雳州金保埠,任职于长兄商号,五年后自立。金保锡矿丰富,吉臣邀友集资,先后创办东兴和丰兴锡矿公司,自任两公司股东财政,由此发家。同时投资树胶、建筑业,至1950年代后期成为当地巨富。吉臣热心公益,历任金保福建公会会长、培元中学董事长。抗日战争时期,积极组织支援祖国抗战的各种活动,次子清俊被日军逮捕而牺牲。

  陈水萍(1888—1967年)   集美人。少年时入读乡塾,民国7年(1918年)南渡新加坡,习商于陈嘉庚开设的谦益公司。翌年,被派往马来亚马六甲公司任职,后升任经理。民国25年,受陈嘉庚之命,回乡担任集美学校财务管理。次年抗日战争爆发,集美学校迁往内地,水萍作为集美学校校务联席会议成员,参与集美学校领导工作。解放后,相继出任集美学校校董会和集美学校委员会常委并兼会计主任,同时担任集美社公业基金会出纳。1963年,协助陈厥祥编撰《集美志》。其子永定,1950年任厦门大学建筑部主任,并承担华侨博物院建设重任。博物院落成后,被陈嘉庚聘任为院长。“文化大革命”初期,社会动乱,永定坚守岗位,发动家人转移文物藏品,封存于暗室,文物无一受损。永定退休后,被聘任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

  陈左衡(1891—?年) 集美大社二房角人。12岁时举家南渡,定居柬埔寨金边,后随父经商,因聪慧勤业,生意兴隆,家境殷富。光绪年间,与诺罗敦女儿联姻。民国30年(1941年),诺罗敦·西哈努克继承王位,左衡成为国王姑丈。由此,左衡一家进入全盛时期,其长子念福任国家银行行长,次子念美任交通大臣。1961年,借送西哈努克女儿来北京求学之机,回乡寻亲。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发生政变,左衡从此杳无音信。左衡身居异乡,心萦家国,儿子取名念福、念美,寓其怀念家乡福建集美之意。1961年回乡时,曾送集美医院奥斯汀小车一辆。此后每年均赠送家乡化肥数吨,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

  王文荣(1905—1970年) 后溪镇珩山村碗头崎社人。18岁毕业于集美师范学校,得姨丈陈嘉庚襄助,借祖祠创办珩山小学,献地3亩作操场,并亲自执教。为谋学校长期发展,亲赴新加坡营商,出任陈嘉庚公司槟城分公司经理,以薪俸及募捐所得作学校经费,每年汇回银元300多元,学校经费得保无虞。民国19年(1930年),购置旧楼改建校舍,修筑围墙和花圃。族亲感其办学之诚,议决拨族田60亩,以田产充作学校永久经费。民国24年,文荣举家返乡小住。离乡前,留下六岁长子庆瑜,令其“吃家乡米,读中国文”,以不忘根本。回新加坡后,继续为学校筹措经费,直至由政府接办。

  王文博(1902—1972年) 后溪珩山大埔社人。18岁南渡新加坡谋生,由徒工而职员。22岁时自办友益公司,经营汽车零件,业务不断发展。1958年,另组私人实业有限公司,进入建筑业。时值新加坡城市重建之黄金时期,获利颇丰。文博先后出任新加坡开闽王氏总会第二十一届和二十二届主席、闽王祠总会执委、普济区社董事和车商公会监察委员。民国33年(1944年),曾汇叻币1.3万元回乡拟建珩山医院,后因该款被当事人侵吞未果。1957年,捐款1000元,用于修建圣果院门前小桥。1962年,倡捐2万元,募捐2.8万元,资助家乡兴办珩山小学。嗣后,又鼓动海外乡侨戮力捐输,筹资30余万元,创办珩山中学。

  叶文佑(1908—1973年) 同安县汀溪乡褒尾村人。毕业于集美师范学校,民国25年(1936年)任教于集美小学,民国28年接任校长。抗战期间,学校分设仑上、孙厝、集美三处,其经常步行往返于三校之间,督导教学,早出晚归。1949年11月,国民党飞机轰炸集美学村,学校停课。其借内头村民宅做临时校舍,带领师生突击搬迁,在集美学校中最先复课。学校聘任教师,文佑亲自考察,精心挑选,知人善任,常下课堂听课,与老师共同备课,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教师生病,其代订牛奶,关心备至;学生家境困难,其送钱送物,慨然相助。学生叶培基勤奋好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无法升学,文佑自费资助其升入初中。文佑关心教师,爱护学生,诲人不倦,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学校教学质量居同安全县之冠。

  苏知觉(1884—1975年) 灌口镇人。10岁父母双亡,15岁随族亲南渡缅甸仰光谋生,由学徒而摊贩,后得苏营人曾婴资助,自开茶叶店。抗战期间,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日军追捕,潜回国内,先后在永安、龙岩、连城居住。抗战结束后,回缅重操旧业。其热心华侨公益事业,参与发起成立曼德勒华侨互助会,创办华侨学校,倡设华侨诊疗所,历任曼德勒华侨学校校长和名誉校长、缅甸华侨商会副理事长、仰光福建同乡会执委、曼德勒福建同乡会会长、曼德勒华侨救济会主委、华侨诊疗所管委会主委、仰光朱波吟社成员等职。1953年,出任缅甸华侨商会回国观光团副团长,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1955年,获缅甸政府颁发的缅中友好纪念章。

  王碧莲(1889—1976年) 陈敬贤夫人,原籍同安县珩山乡。父王安顿,清末海军三品武官,镇守厦门,建炮台,训士卒,卫海疆,勤政爱民,岛民赠之万民伞。清宣统二年(1910年),与陈敬贤完婚,并随夫侨居新加坡,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民国6年(1917年),敬贤受兄嘉庚之托,回乡创办集美师范和集美中学,师范生每人制服一套及蚊帐、被褥,均由碧莲率村中妇女一针一线所缝制。家中子侄所穿帆布制服,亦出自其手。民国14年,敬贤二次赴日治病,碧莲代理学校事务,设学村办事处,办女子夜学,在各房角设自修室,安排集美小学教员辅导学生作业,并亲至各房角点名巡视。又雇清道夫清扫村中垃圾,迁移路旁粪坑,清理蚵壳积臭,劝堵村人酗酒和赌博。学村事无大小,为其一言以决,被称为“校主娘”。侨居新加坡期间,依然以家长自居,不时巡访各家,为之排难解纷。家乡珩山中学募集经费,其助王文博四处募捐,以速其成。晚年依佛,年届佛诞均组织妇女回乡观光,为寺庙捐缘。

  张明添(?—1982年) 后溪板桥人。幼年丧父,随母改嫁落户英村后山埔。弱冠就读集美商校,后南渡马来亚,入连升栈做职员。为人机警,有胆有识。该栈两船货物被日军扣押,明添出面交涉索回。嗣后,其它货主每逢货物被扣,均求之如愿。后自创振兴进出口公司,积聚资本。1955年,联合新加坡、马来亚和香港商界巨子,开办海外信托银行,又先后购入香港工商银行、大捷财务投资有限公司、华人银行、万国宝通大厦等全部或大部股份。至1984年,海外信托银行发行33000余万股,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43家,在东南亚和欧美开设分行8家,成为香港四大股份公司之一。1982年,明添不幸猝死。海外信托银行因经营不善,1985年由香港政府接管。

  王金生(?—1984年) 后溪镇东宅村人。自幼随父出洋谋生,久闯商场,谙达经济,经营范围涉及建筑、机器制造业,身兼数十职,历任槟城、怡保和吉隆坡南川有限公司、南岛发展有限公司、南北马发展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南川(新加坡)公司和南岛建筑公司股东,泛亚纸品制造厂有限公司和光华日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华游泳公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泛业工业社、新加坡被麻纸品有限公司和南北马包装工业有限公司顾问等职。热衷于旅马华人教育事业和社团活动,兼任中华、钟灵、丽泽、槟华、培新等20余所华人学校董事、名誉会长、顾问,福建会馆、槟城篮球、游泳、乒乓球协会及慈善机构等数十个社团主席、名誉主席、执行董事等职,为旅马华人教育和公益事业贡献良多。其急公好义,深孚众望,先后荣获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封赐的AMN勋衔、槟城元首封赐的DJT勋衔和准拿督勋衔。1979年与王炳坤合寄17000元回乡修葺珩山王氏宗祠。

  陈天扶(1906—1986年) 集美渡头角人,集美高级中学肄业。民国14—29年(1925—1940),先后担任菲律宾陈嘉庚公司经理、新加坡陈嘉庚公司总管、厦门大同小学教员、菲律宾马尼拉《公理报》总编辑、《华侨日报》社长。日军占领菲律宾后,《华侨日报》停刊。抗日战争结束后,自办《华声日报》,报道祖国情况,介绍家乡风物胜迹,激发华侨爱国爱乡思想,维护旅菲华侨利益。着有《菲律宾华侨事迹大观》(上、下册),宣传华侨参加菲律宾开发建设的功绩。民国37年8月,复任《华侨日报》社长,直至辞世。

  陈德润(1916—1988年) 原籍灌口陈井,出生于缅甸仰光。幼时就读仰光中华学校,曾任《新芽日报》送报员。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仰光缅华文化界抗敌救国后援会。后出任仰光土产商永万芳号“外口家长”,接济由国内来缅失业无靠的同胞。民国31年,日军占领缅甸后离缅返回陈井,经营归侨合作社(后改华侨垦业公司)。民国35年,于厦门升平路开设永德行,自任经理,经营进出口业务。解放初期,厦门遭封锁,物资供应紧张,德润通过渠道引进橡胶等紧缺物资。1960年代初,又引进粮油等物资数百吨,缓解粮油供应之困难。且与海外友人联系,为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园引进优质高产的水稻和水果品种试种和推广,由之被聘为厦门华侨引种联络会顾问。厦门经济特区创办后,德润热心于港、澳、台及海外侨胞的联谊工作,为台胞、侨胞回乡投资建设牵线搭桥。历任厦门经济特区国际贸易信托公司副总经理、市工商联副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侨联副主席、省工商联常委、第六和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和全国侨联执委。

  周子敬(1916—?年) 杏林人。民国25年(1936年),与弟周子汉(1919—2007年)南渡新加坡,在陈嘉庚谦益饼干厂先后做徒工、督工、助理工头和账务,后与人合作自办康元饼干厂。二战时期,面粉来源断绝,改办肥皂厂、椰油厂。二战结束后,重操旧业,开办康元饼干厂。1950年和1960年代,先后在北海、芙蓉、棉兰、巨港、雅加达、三宝垄、泗水、坤甸、古晋、沙巴、哥打峇鲁、丹戎禺开办饼干分厂、面粉厂和饼干机械厂,共有分厂22家,分支机构50多个。1980年代,先后在深圳、上海、天津、成都、郑州等地合资或独资创办食品厂,产品曾七次获国际金奖。另涉足金融、建筑、土特产、锡矿和黄金期货行业。兄弟合作60余载,亲密无间,在海外华人界堪称合作典范。

  陈超群(1917—?) 集美人。其叔父系新加坡华侨,星马沦陷时被日军杀害,遗下年幼子女十多人。民国32年(1943年),超群赴星协助堂弟经营和成兴米行。时值陈嘉庚集资复兴集美学校,当即捐生活费250美元,深受陈嘉庚赞赏和信任。1950年,和成兴米行收盘,遂与友人合资创办宜昌有限公司,主营大米进出口业务。1960年代转向工业投资,与友人先后合办森美兰棕油有限公司、永泰种植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制品有限公司、合众纸厂有限公司,获利甚丰。1956年,参加新加坡商业考察团来华考察,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并应邀出席国庆招待会和国庆观礼,与陈永和、陈永进、陈永义捐资创办集美托儿所。1980年,集资10余万元,修葺集美陈氏祖祠。

  昂 季(1920—?) 原名陈旺枝,集美上厅角人。其父陈善,少壮赴缅甸谋生。昂季中学毕业后考入仰光大学,民国31年(1942年)转入军校并参加奈温领导的抗日军。民国33年,参与创建缅甸人民革命党。二战结束后,担任缅甸国防军上尉军官。民国38年出任缅甸辅助军上校司令,1958年晋升国防军准将副总参谋长。是年9月,助奈温政变成功,担任政府预算委员会主席。昂季精明强干,善于辞令。1955年,任缅甸代表团首席代表,参加联合国在曼谷召开的撤走缅甸境内国民党军队残部的国际会议;1959年,以国防军副总参谋长身份访问英国;1960年1月,随奈温访问北京,签订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议;同年10月,作为缅甸代表团团长,来北京签订《中缅边界条约》,由此历史遗留的两国边界问题得以圆满解决。1962年3月,助奈温发动第二次政变,推翻成立于1960年的吴努总理领导的政府,出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和贸易发展部部长兼工业部部长。1963年,因与奈温政见相左被解职。解甲后,以经营茶叶店为生。其间,曾因发表政见,三次被捕,1988年8月释放,被称为“缅甸反对派重要头面人物”。

  陈仁杰(1924—1992年)集美后尾角人。少时就读集美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母逃至新垵村磁灶社避难,依靠为人帮工维持生计。1950年,陈嘉庚回乡定居,扩建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仁杰被伯父召回,安排在集美学校建筑队当小工和记工员,逐渐熟悉建筑业务并学会珠算,深得陈嘉庚信任,1953年被委任为集美学校建筑部主任。此后一直负责集美学校的基建工作,每项工程均严格管理,精打细算,合理用料,确保工程质量。30余年中,经手的工程费用数千万元,砖瓦木料不计其数,从未私带一砖一瓦回家。生前曾任集美社公业基金会副理事长、集美镇侨联主席、集美区侨联常委、集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侨联常委和市政协委员。

  陈天作(1921—1996年) 集美渡头角人,出生于四代儒医之家。父亲陈友平,曾任清政府驻菲律宾公使馆秘书。离任后,前往新加坡行医,后返梓隐居,行医济世,颇富声誉。天作少时先后就读集美中学、集美师范和省立德化师范学校。毕业后,相继担任灌口区曾岱、马銮、西亭、后溪城内国民学校校长。民国32年(1943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灌口区城内直属区分部监察委员。民国36年前往菲律宾,先后担任菲律宾《重庆日报》、《民声日报》编辑,并兼任教职。民国38年后,历任怡朗市中山中学、依省普育中学、岷市育英学校、碧瑶爱国中学、丹辘新民中学教师、教务主任、校长,任教40余年,桃李遍布菲京,获菲律宾政府劳工保险署退休金、台湾侨委会颁发的“资深优良教师”奖状及奖金。生前曾任国民党菲律宾吕宋区支部委员、华文教师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菲华人群正义社秘书长、集美学校菲律宾校友会秘书长等职。

  陈永顺(1928—2004年) 陈六使之五子。生于新加坡,留学美国,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64年出任父亲所办公司大石洋灰有限公司董事,1982年任亚洲联合企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任亚洲保险集团、新加坡益和有限公司、大石机构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董事,怡保俱乐部和霹雳皇家高尔夫球俱乐部信托人。热心公益事业,捐助怡保私立育才小学洋灰9000吨,残障者救助基金10万元,东姑阿都拉曼学院马币40万元,获马来西亚霹雳州苏丹、马来西亚前联邦法院主席阿兰莎颁赐的“拿督”衔。2001年率恳亲团回乡谒祖,应聘任集美区侨联第五届委员会名誉主席。去世后,妻张梅、子锡远秉其遗愿,捐资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设立陈六使后裔公益基金,支持家乡公益事业。

  陈顺言(1924—2005年) 集美人。民国37年(1948年)集美商校毕业后,入华侨开设的益美碾米厂任会计。翌年6月,经陈朱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集美学校工委集美码头交通站负责人。8月,国民党军队败逃厦门、金门诸岛,军统特务毛森在厦门搜捕中共地下党员。厦门工委分三批将党员转移出岛,顺言在集美码头接送数十位革命同志至同安县新三区总部。9月18日,受地下党组织委派,潜入厦门岛,取回国民党军队厦门布防图、电报密码和用于作战的六只手表。嗣后,又和陈朱明化装成头戴斗笠的农民,侦查国民党守军固守集美的军事设施,绘制成敌军布防图,为人民解放军解放集美和厦门岛作出贡献。解放后,被安排到同安县财粮科工作,1953年12月调任集美镇首任镇长,1957年2月任厦门市郊区工委副书记。1961年8月,因有“严重的右倾问题”被下放到厦门第一农场劳动。1981年12月,中共厦门市郊区委员会撤销“严重的右倾问题”结论,予以平反,恢复名誉。1986年11月离休,2005年12月29日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