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为靠
碧海拂风
古厝洋房
漫步于西滨社区的乡路中
一些古朴清幽、颇具历史感的
红砖大厝、侨房不由分说映入眼帘
百年来
它们如沉思的智者一般静坐村落
见证西滨六百年巨变
……
由于历史、地缘等原因,西滨社区早在一百多年前便有大量居民为了谋生,纷纷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达东南亚。就这样,大批华侨形成,而留在他们身后的,便是大批祖居地的房子。徜徉其间,看到的古码头、宗祠、红砖厝、侨楼,倾诉着让人似懂非懂的话语。
狭窄的青色水泥板路面上,几只小狗躲在各家檐口的角落,眯眼望着来人,一点不惊慌;三两老人,就在这狭长的通道里话起了家常。她们背靠的老房子的墙壁已经斑驳脱落,墙体的沙石和瓦片早已显露。
走在西滨村落间,随处可见的红砖大厝,更像一位经历冷暖的老者,安详慈爱地守护子孙。据介绍,西滨村有着近600年的历史,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较完好,传统闽南乡村建筑群更是随处可见。
开基祖清惠公约于明朝宣德年间, 移居马銮湾北侧现西滨村一带,先祖最早在村里低处,南自“王爷 庵”北至“艾门仔口”一带,用各种石材筑建防范潮水侵袭的驳岸,然后整理出一狭长平地,这是最早村庄建设民居的地块,为形成村庄雏形奠定基础。
清惠公在西滨定居后,艰苦创业,开枝散叶。倚靠在小山坡上的陈氏宗祠,对着马銮湾,大门外的空地上建有一堵墙,正对着大门,宛如一扇屏风。古厝悠悠,孝道绵长。每年冬至春节等四大节,村民都要到宗祠内“德芳堂”祭拜祖先,慎终追远。
村中房屋依山就势,红砖红瓦建成的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穿行在逼仄幽静的石巷里,两边的墙壁伸手可及。附着在墙角的苔痕、缠在石墙上的老藤,给石屋增添了一份沧桑。历经岁月的洗礼,石墙一片斑驳,但其呈现出来的红褐、灰白、藏青的色泽,在阳光的照射下,绚丽缤纷,俨然一幅油彩画。
百年古榕随处可见,还有各姓氏宗祠、祖屋不少保存完好,其中不乏源远流长的名门望族遗留的老屋。古建筑上的嵌瓷、木雕、壁画和石雕等工艺美轮美奂。始建于明代的大明庵,虽经历翻修,但大明庵中保存的大量明代及清代建筑石木构件,很有历史价值。整个西滨社区堪称一座“闽南民间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