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栋侨房,一栋秀气一栋粗犷,截然不同的风格,却出自同一师傅之手,而且还是同一时间所造。距离黄楼不远处的西滨南路200号,即为红楼所在,是旅居缅甸华侨陈荣源、陈荣耀所建。
红楼主楼为平面呈“凹”字形的二层红砖欧式建筑,楼前有庭院,开设左、右及后面三门;院内东侧建有二层附楼,有天桥与主楼相连,抗日战争时炸毁上层,现只保留下层,改建为马鞍脊硬山顶古厝式屋顶。而陈荣源也不幸死于轰炸中。如今房子,由其孙子陈秋生看管。
不管是黄楼、红楼抑或安居楼,其共同之处在于既有闽南风 格,以本地的土、木、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又增加了“洋味”,采用钢筋、水泥、金属、釉面砖等舶来品。房屋装饰上既有闽南地区常见的木刻、石雕、泥塑,又有南洋风格的花纹、图案等。
安居楼在建造中包含了不同的中西建筑元素,例如:布局上模仿古民居三合院,楼顶为古民居的马鞍脊;廊道墙面和天花板装饰彩色的几何形砖绘图案;古希腊式廊柱上饰有灰塑楹联;在西式拱形窗套和窗楣内装饰着彩塑的古装仕女、高士人物;楼顶山头正中有灰塑和交趾陶“麻姑献寿”传统图案,两侧站立裹着头巾的古印度锡克卫兵,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西洋建筑与闽南传统民居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虽然原本精致的雕花装饰已破败,但红色的砖墙依旧鲜艳。建筑正中央的“安居”二字历久弥新,在阳光下异常耀眼。屋主陈主意的儿子陈泰山、陈泰河也不时从缅甸回到这里来走走看看。
安居楼是旅居缅甸华侨陈主意于1933年建的,但他未曾在这里住过。据陈主意的亲属陈国忠介绍,根据父亲的讲述,建房子是奶奶一手经办的。当年陈主意寄了一大笔钱回来,陈国忠的奶奶多次从西滨坐船到厦门岛内,一点点地将钱从银行取出。
一直以来,安居楼都是陈主意的兄弟姐妹在居住。直到2012 年,陈国忠父亲去世后,房子才闲置下来。如今房子免费提供给外来务工人员,一方面可以帮忙顾房子,一方面能帮忙打扫,用陈国忠的话来说,房子有人气,才不会旧得快。
陈国忠说,房子修复很多次,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63年。那年春季,南风天,由于屋顶漏雨加上有些木头蛀掉,父亲专门请南安师傅大修一番,而原来楼顶的“八卦亭”也在这次修缮中被改成了四角亭。
仔细端详房子门窗,在悠悠岁月的夹层里,还有如此木质得到保存与延续,丝毫不见岁月印记,这着实归功于坚持保护修复的后人们。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与这样的老宅有着相同的呼吸节奏,木质中渗透着自己成长的记忆,也牵系祖先的脉息,存储着祖先们的生活细节,愈久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