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之下
一座座“戴”上了“红帽子”的民居
错落有致地出现在后溪镇二农社区
随着一栋栋房屋屋顶“平改坡”安装完成
全村除了原来的老瓦房
所有的房子都“戴帽子”了
……
村庄干净整洁得不像农村,还有生机盎然的村中绿化和四周山上的菜园,这几年来到埭溪桥社的市民游客,都能随意找到这里的美,轻松拍出几张美照。
门前小桥流水,窗外青山绿水,古木古桥,相映成趣。葱茏的庭院、斑驳的墙壁以及幽静的砖瓦房,这一切的记忆犹如刻进脑海,随着岁月的消逝而愈加弥足珍贵。
一条小巷,承载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厝建筑,演绎一段荡气回肠的传说。在埭溪桥社,有这样一座堪称厦门最悠久的古桥。
从324国道拐向坂头水库约500米处,有两棵高大的木棉树,木棉树下是观音桥,观音桥再往前是观音寺,观音寺大门的正对面,就是横跨苎溪、始建于宋代的石构桥——堪称厦门最著名之一。
在桥头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苎溪桥”三字。苎溪桥的设计极为简单,没有千姿百态的雕饰,只是用五六块石板简单地平铺着,一直铺到对岸,长石条平整地架在桥墩上。近千年来,它们以最简朴最自然的姿态,静静地横跨在苎溪上。它们用坚实的身躯,护送着千千万万的人,抵达对岸。
6米多长的石板并排着搁在溪里的桥墩上,歪歪斜斜,凹凸不平,我们走在桥上有点胆战心惊。据介绍,关于桥墩倾斜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当年工人们建桥时,远方走来了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工人们拿他开涮。老乞丐遭遇无礼,并不怒形于色,而是微眯着双眼,口中念叨着:“要倒,要倒。”经他这一念叨,桥墩竟向一边缓慢倾倒。众人见状,大吃一惊,知道遇到高人了,忙请求他别再念咒语了,并好酒好饭招待。于是,老乞丐又接着刚才的话念:“要倒,要倒,再造也没那么好。”说来也怪,倾斜的石板马上就凝固了,而且至今坚固无比。
苎溪桥900多岁了,是古代同安连接漳、泉两地的古驿道。宋代,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安县境内的古驿道逐渐形成。
据史料载,它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重建。桥呈平梁式,东西走向,全长73米,面宽2.6米,高4米,八墩九孔,桥墩呈舟形,桥面以48条石板铺成。厦门现存的古桥中,数它最年长。
苎溪桥有八个船形桥墩,构成九个桥洞,墩上铺设大石板,每条重约四五千斤。如此巨大沉重的石条安放在桥墩上,可以想见当年工程的艰辛。
据说,当年修桥时,工人们等桥墩筑就,便在桥墩下游堆坝蓄水,使水位满过桥墩,再用船或筏将巨硕的石板运至墩间,然后降低水位使石板准确地横架在墩上。如此巧思,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