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头村大岭115-1号,是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传统打铁铺。执着于这门工艺的吴清洁,仍沿用手工敲打的方式经营这家铁店。
低矮的房子外加简易的搭盖,斑驳的土质墙体露出碎石、碎瓦;石棉瓦的屋顶下吊着一只灯泡;另一端垂下一条打了多个结子的绳子,连接着地上风箱的拉杆。地板上铁砧、铁炉、风箱、锤子、火钳等工具一应俱全。
如今打铁匠吴清洁跟妻子依然守着打铁铺,与以往不同的是,铁砧下的实心圆桶座取代了传统的三脚支架,显得更加厚重沉稳;一台从灌口造纸厂买来的电机和从角美农械厂买来的机座组装起来的电动打铁机,占据了作坊的半壁江山。
66岁的铁匠吴清洁与他的妻子,在这简陋的棚户里坚守着打铁这一古老的行当,以重体力与技艺奏响了铁与火的交响乐章,也面临着现实严峻的考验。吴清洁说,他的打铁铺是从堂叔吴万全儿子吴汉和师傅手中接过来的。这一干就是50多年。
记者赶到时,吴清洁和妻子一起忙活完一阵,刚在茶桌旁坐定,准备喝点水、吃些点心好再继续干,毕竟打铁可是体力活儿。眼前的吴清洁是个淳朴热情的人,他说,凡是特制的工具,无论是农具、厨具、建筑用具他都会做。
无论是农具、厨具、建筑用具,吴清洁都会做,肉眼可见的脏活、累活儿,虽然现在不赚钱了,家人曾劝吴清洁转行,但他坦言一辈子就只会这门手艺,再加上自己年纪也大了,赚钱不再是自己的目的。
13岁开始,吴清洁从老家安溪到这里拜师学艺,从此一头栽进打铁日子里。20世纪80年代前,打铁是一门支农的手工艺。吴清洁告诉记者,那时候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儿,除了妻子帮忙还有三个学徒,举凡稻农的犁、耙,果农的锄具、镰刀,樵夫的斧头、柴刀,甚至家家户户必备的菜刀,都和打铁店息息相关。吴清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其时,每天修个六七根锄头,每根9毛工钱,一天赚个四五元,是相当可观的,比公务员还好,那时公务员一个月也才38元。
不难发现,从吴清洁的言语间,流露出的是一位老铁匠对濒临消失的这一行当难以割舍的情怀,现在他只希望陪着这一门老手艺慢慢变老。铿锵不断的声音,火光烈焰的温度,已然成为吴清洁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