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历史典故
宋皇帝御笔改名“圣果院”
时间:2024-12-16 14:58 阅读人数:

  崭新的厦门北站附近尽是林立的高楼,传递着后溪珩山现代的气息,但就在其不远处,悄悄地立着一座古老的寺庙——圣果院。正午的阳光透过云层,金灿灿地照在高翘的燕脊,那静谧与古朴的氛围,与四周的喧嚣真是大相径庭。圣果院的历史算起来也有一千两百多年了吧。

  圣果院虽老,却古意盎然:屋顶为飞檐挑山式,分前后堂,堂内堂外的柱子,几乎由石柱和小段木头连接成,牢牢地支撑着屋顶,前堂与后堂间的墙壁上附立着三块石碑记,石雕上详细地记载着关于寺庙重大事记。堂内众多石柱都是唐代留下来的,而连接着石柱的杉木是元朝的。细看杉木及石雕,虽然历尽沧桑,仍难掩盖昔日风华,可感受其厚重的历史。

  据圣果院管委会会长王聪明介绍,圣果院始建于唐,为泉州僧人卓猷创建,初名泗州堂。相传它的改名与宋端宗有关。

  据厦门已故文史学家洪卜仁主编的《厦门古刹名僧》一书介绍,宋端宗赵昰曾因元兵进军福建,南逃到时称嘉禾屿的厦门岛。当时的同安县令听说泗州堂前的龙眼树居然在冬天二度结果了,就把堂前龙眼送到皇帝面前。宋端宗提笔写了“圣果院”三个字,从此泗州堂就改成了“圣果院”。

  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圣果院毁于兵火,三年后重建。后经明、清、民国及现代多次维修。这里至今还保存有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龙山圣果院祠堂内碑记》和明天启三年(1623年)《重立圣果院祠堂内碑记》等石刻。

  圣果院不仅有文化史,也在厦门建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现存建筑的结构和材料装饰上,可以看到圣果院经历代维修后留下的不同痕迹。如屋脊两端的装饰物虽有改变,但形态仍类似于唐代建筑的“鸱吻”,有中原地区唐代建筑的特征;屋脊基本平直而略有弯曲,表明处于建筑由平直屋脊向弯曲屋脊转变的过渡时期;门墩石、裙堵下方的“柜台脚”则有明代石雕的风格;八个角脊上剪瓷黏贴的“螭龙”,更是具备明显的闽南建筑装饰特点。

  谈起圣果院典故,王聪明如数家珍,圣果院的每一个变化都印在他脑里。根据圣果院内石碑记载,从1549年开始,王氏就有在重阳当天以“全牲祭祀始祖”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据介绍,王氏祖先刚迁徙到此地时,人丁稀少。于是,每年九九重阳之日,王氏宗族老人都会聚首一次,先聚集,一起行过一条20米长的人造独木桥,传说,过桥可以为家族带来男丁兴旺、子嗣绵延的好运。过完桥,老人们都出资,并从各自家里带来桌子、椅子和碗筷在圣果院附近聚餐,在餐桌上商讨一年的大事,祈祷来年人丁兴旺、诸事顺达。

  据悉,那条“旺丁”桥就是圣果院桥,600多年间,由独木桥换为石板桥,后来又由水泥石拱桥取代,但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现在便少了一项餐前老人同过桥的仪式。

  “吾家王氏,首重孝悌”,在后溪珩山王氏的家训中,“孝悌”被排在首位。因此,每年珩山王氏的后人们都会自发捐献钱物,于重阳节在圣果院前组织一场规模盛大的敬老活动,宴请珩山三个村所有当上阿公阿嬷的长者。

  今年73岁的圣果院管委会秘书长王合友坦言,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吃地瓜叶、高丽菜度日,来了客人也只能煮点菜、汤,过去虽然也曾举行重阳节的敬老活动,但那时要自带盘子、碗、凳子赴宴。在他的记忆中,“千叟宴”是不断变化的。

  20世纪50年代,老人们重阳节过完桥后,便各自出资聚餐,当时生活困苦,桌上就一汤一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为了聚餐方便,整个宗族村落分为五个角落,每年由居住在一个角落的老人们负责筹备所有老人的桌子和凳子,这样每个角落每五年轮值一次;20世纪80年代开始,宴会由村委会出钱,如果那年谁家生了男孩,这家阿公就会出500元、1000元不等的金额参与筹办宴席;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委会更重视这个习俗,每年会拨款,“千叟宴”愈办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