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历史典故
马銮乡情
时间:2024-12-16 14:54 阅读人数:

  马銮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文荟萃

  历史的变迁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痕迹

  古老韵味的港湾

  朴质的渔村风情

  古色古香的宗祠庙宇等

  大量人文资源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

  马銮,曾称銮江、清銮,自宋代以来属同安县,而后几经更迭。这里被视为厦门现代工业的发祥地,早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就诞生了銮裕纱厂,是厦门历史上最早的中外合资纺织厂,创办者之一是马銮走出去的华侨杜四端。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乘杏林台商投资区的东风,大型台资企业的进驻,大量人口涌进,人气集聚。现代文明与当地特色在这里碰撞,交织出炫彩的滨海文化,让这个古老的村庄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幢幢外表粉饰一新的小洋楼,传出欢声笑语,宽敞平整的街道、完善的学区、树木绿地多,以及人文和生态特色兼具的优质环境,这些都是马銮给人的第一印象。

  集敬仰、憧憬于一身的马銮社区,人们用古典与现代的各种理论来诠释这个村落的灵魂。马銮之名相传是该村杜氏始祖杜仁命名。据《晋安杜氏族谱》记载:“宋末,杜仁携兄弟随父杜浒兵败相失,由漳至泉同安县之安仁里滨海而行,马铃忽坠,勒缰受铃,见三峰矗立,两屿插鬓舞仙旗,见东南蜿蜒二十余里长江贯虬环绕旗前,乃叹曰:“此可聚族为子孙长久计焉,逐居称之为‘马銮’”。杜、王、陈是这里村民的三大姓。

  曾经的马銮是一个小渔村,居民原多以近海捕捞、养殖海蛎、对虾、网箱养殖等为生。这里水陆交通很发达,商贾不绝。杜、王、陈氏子孙从这里下南洋、过台湾做生意。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马銮村就被厦门市列为著名侨乡村。据不完全统计,集美区杏滨街道马銮社区常住人口近5000人,外来人员4万人左右,而旅居海外侨胞却有10万多人。据相关史料记载,移居台湾地区、海外的杜氏、王氏、陈氏族裔努力耕耘、人才辈出,杜四端便是其中一位。

  出生于马銮的杜四端,为了谋生赴港经商,因信誉好,发展成香港巨富。致富后的杜四端回乡办厂。光绪十九年(1893年),杜四端回到家乡,与杜来福、杜怀记、杜玉记等集资3600银元,创办銮裕纱厂,专门生产婴儿背巾和包被,从纺纱、染织到加工成品,所有工序都在马銮完成,产品质量和花色上乘,行销海内外。这是厦门历史上最早的中外合资纺织厂,也是厦门现代民族工业的开端。

  当时,船直接开到马銮村口的港口,生意兴隆。马銮社区有应宫理事会会长杜梅生老人听老一辈说,当时来往船只大都装着纱,所以港口被称为“浣纱港”,如今已难觅踪迹。以前附近还有染池,后来也消失了,銮裕纱厂遗址也看不到了。

  就如同静静淌过的流水,似乎没有岁月的痕迹。如今,在马銮社区,年轻人对杜四端相当,即使是老人们对他也知之甚少。见证杜四端家族辉煌历史的,只剩下那处被称为“杜氏小宗”的百年老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