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历史典故
讲述村庄变迁的乡村记忆馆
时间:2024-12-16 11:55 阅读人数:

  田头村虽然是纯农业村,但却充满诗意。在鹰坑谷民俗文化园里,闽南戏曲进村居、乡愁诗歌朗诵会每个月都在这里上演。

  听戏是很多闽南人的娱乐方式之一,尤其是在乡村。2018年,田头村歌仔戏文化艺术团正式成立。其实,这并不是田头村第一支歌仔戏团。据介绍,早在1955年,田头村的歌仔戏剧团首次成立,最多时有40多名成员。其时,每逢剧团有演出,村民们就互相通知演出时间地点等信息。到了演出当天,不仅本村居民会早早来占位子,就连外村的居民也扛着草席、板凳来此等候。

  田头村戏曲文化氛围浓厚,村民们常自发组织练习。然而,剧团最终在时代变迁中解散了。如今,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一批批文艺爱好者也涌现出来。田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刘兴苗告诉记者,目前,田头村歌仔戏文化艺术团有固定成员10余人,他们都是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年龄最大的是60后,最小的是80后,队伍已经进行了10多场演出,得到了村民极大的认可。

  现在剧团成员将歌仔戏重新改编,书写与乡村振兴发展、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然后用传统的曲调演绎,让村民在听戏之余,感受乡村美丽大变化;同时,成员们还为家乡“代言”,用歌仔戏唱出家乡的特产、美景,并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美。

  除了活动外,村里甚至还为村民建立了一个“乡村记忆馆”,内容涵盖了这个村庄上百年的记忆档案,这背后的推手就是鹰坑谷观光休闲有限公司的林少华。

  每次大的节庆活动,庙门口总是挤满了爱看戏的村民们。2007年,厦门进行新农村改造,村里的一些老旧物件无处安放,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林少华看着这些老物件没有用处,很不舍,于是萌生为老物件建个“家”的想法。

  “当时我有房,就想建个民俗文化风情园吧。”林少华说,当时他也没有想过要做多大,只想起码让这些老物件有个安身的地方。

  为建民俗园,没有经验的林少华开始四处考察,走了不少地方后,更加坚定了他要把“老东西”留下来的决心。2008年5月8日,林少华在全村号召把每家每户的老旧物品登名造册,捐献给鹰坑谷民俗文化园,村民们踊跃支持,纷纷把自己家的老物件捐出来。为了收集到更多的老物件,林少华开启了“败家”之路,他卖掉了自己的两辆车、两部工程机、两个店面,还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将所有钱财都投入到民俗文化园中。

  田头村民风淳朴,每天空闲,村里的老人们就到古厝前一起泡茶聊天。

  走进田头乡村记忆馆,就像走进了时空隧道。从古老农耕时代的石磨、蓑衣,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壶、电话,还有这个当年村里唯一的一台露天电影播放器。这里三万多件器具都是从居民家里收集上来的,也让我们亲手触摸到了穿越百年的乡愁文化。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农耕按1:1实物情景制作的农耕生活展示;“汉大明统兵大元帅”的黄位、黄德美生活场景展示;田头人的革命事迹图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照片和以朱熹为代表的百幅历史油画;展现田头古代婚嫁、做饭、会客、农耕等生活场景的场馆……整个景区充溢着浓烈的民俗文化气息。

  如今乡村记忆馆所在的鹰坑谷民俗文化园,还成为了集美区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林少华说,青少年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当初用于农耕的物件,还能亲身体验农耕乐趣,认知闽南民俗,学习经典国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