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历史典故
灌口田头村:人间仙境的芋头就在这里!
时间:2024-12-16 11:45 阅读人数:

  田头的莺歌

  在天竺山回荡

  泥泞的村庄

  如今变了样

  ……

  一曲《田头之歌》唱出了家园的巨变和美好。在灌口镇仙灵旗的山麓下,有一个面积6.7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名叫“田头村”。它位置偏远,是目前厦门仅存的几个纯农业村庄之一。但它又“声名在外”,在村民们自发传播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的带动下,如今已然成为游客们向往的美丽乡村。

  灌口镇自唐代以来,就是“烟火千家,颇为富庶”的八闽重镇,而田头村则是灌口镇中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村。这里农耕民风淳朴,人文荟萃。田头村自唐代以来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历史上曾孕育了三十多位进士、举人。辛亥革命时期,田头村是“复国反袁”闽南同盟军的基地,23名辛亥革命志士长眠于田头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田头人更加积极投身革命,这些都成为田头村宝贵的精神财富。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进田头村,装点精致的民居嵌在绿树红花中,整洁宽敞的村道连接家家户户。

  烈日下,蜿蜒秀丽的田头村各个角落的稻田宛如铺上金黄色的地毯,沉甸甸的稻穗挂满了稻秆,犹如一片金黄色的海洋。

  “春抢日,夏抢时”,收割机在金黄色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一排排稻子被整齐割下,在大地美丽的画布上留下深深浅浅的收获印记,空气中飘荡着稻谷淡淡的香味……一粒粒饱满的稻谷“哗啦啦”流入路旁的运粮车厢,奏响了悦耳动听的丰收乐章……七月盛夏,田头村的早稻收割进入大忙时节。

  较于过往,有人拿镰刀割水稻,有人脚踩脱谷机,为水稻脱粒的景象。如今,丰收的水稻田里依旧热闹,只不过,农民交谈的声音被“突突突”的机械作业声淹没了。

  只见水稻被收割机不断“收入囊中”,经过脱粒处理后,稻谷全部脱粒,最后,秸秆从机器尾部落下,整齐排列在稻田里。半小时工夫,一亩水稻田全部收割完毕,收集好的稻谷通过机器上的一根大圆筒自动排出。田垄边,三两村民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将一包包稻谷扛在肩上,搬至道路旁的拖拉机。

  陈水玉家的稻田总共有两亩多,她说,如果人工收割,两亩多的水稻,他们夫妻俩起早贪黑干一天都收不完。但是用机器收割,不用一个小时就全部收完了。用机器收割水稻,不仅效率高,而且脱粒后的稻谷几乎没有杂质。以前用脱谷机脱粒,水稻的叶子也会掉进稻谷里,回家晾晒时,还要用鼓风机将稻叶吹掉。

  “今年早稻生产风调雨顺,有了农机帮忙,田头村几百亩水稻已经收割过半,再过一周就收割完成。”陈水玉笑道,像这种好年冬,没受台风影响,一亩产量能达到500斤。

  在田头村的一处处阔埕上,铺满了金灿灿的稻谷,村民们顶着火辣辣的日头,不时用竹耙来来回回摊开稻谷,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裳。

  从高空俯瞰,错落有致的金黄景致、乐乐陶陶的收割场面、蔚为壮观的晾晒场景以及绿油油的芋头田……汇聚成一幅乡土气息浓郁的画面,甚至连农民大哥晒谷场上劳作,稻谷在他手下都好像一幅画作。这一幕幕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更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游的绝佳素材。

  说到田头村,就不能不提到这里的驰名农产品——仙景芋。这种个头大、口感特别松、酥、香的槟榔芋,是田头村的“明星产品”,曾经是国宴专用芋头,虽然价格高于普通芋头,却仍供不应求。

  “仙景芋”早年在田头村仙景社种植,也因此得名,后因市场销路好,种植扩展到整个田头村,并注册了商标。据了解,目前田头村有200多户村民种植仙景芋,占全村种植户的三分之一。

  田头村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集体牵头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并注册仙景芋绿色食品商标。自此,仙景芋开始销往全国各地,芋头收购价相对之前来说也有所提高。经粗略计算,仙景芋种植面积350亩,芋头产量525吨,营业收入525万元。

  提起仙景芋,田头人都是一脸自豪。能种植出这种高品质的芋头,首先和田头当地的水土有关——田头村北靠山地,土壤质地独特,村民多引用山泉灌溉,因此长出来的芋头口感特别好。

  从2017年起,田头村举办芋头文化节,如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文化节上,田头村有这样一群歌仔戏爱好者,他们用传统的歌仔戏为家乡“代言”,唱出家乡特产、村民村貌、生活美好变化等,“槟榔芋节真喜庆,百姓参加乐无穷,第一闻名仙景芋,入口香松营养高……

  从2017年起,田头村举办芋头文化节,如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作为厦门目前仅存的几个纯农业村庄之一,村民主要以务农为主,在这里,台湾水果、仙景芋头以及无公害的黄羊、香猪肉都非常走俏。走在村路间,处处可邂逅传统农耕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