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历史典故
东辉山口庙和铳楼故事
时间:2024-12-16 11:40 阅读人数:

  位于东辉村,双岭村交界的大坂山麓的山口庙。许溪源头左绕庙前,入景江,座西北,朝东南,面对河南山,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洪芪元年,由东辉、双岭民间人士集资捐款,按皇宮三殿式建筑,称为“山口庙”。

  山口庙内供奉舍仁公、太子公,据当地的村民介绍,进香、许愿,甚是灵验,而每年农历九月初六至初九日为庙会庆典吉日,十分热闹。

  在山口庙前,还能见到左右两侧立有两座亭,一座“顺天亭”,一座“辅民亭”,纪念舍仁公与太子公两位将军。据了解,舍仁公,马仁,唐总章二年(669)任扬威将军,宋绍兴十三年(1143)追封威武辅顺上将军,在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与开漳圣王陈元光率轻骑仓促御敌,战死沙场;而太子公,李伯瑶在唐总章三年(670)任定远将军,至绍兴十三年(1143)追封威武辅胜将军。山西三原东北人,善用计智擒酋,在平鹅头山、娘子洞诸寨、战功彪炳,卒缢定远将军。

  辅顺、辅胜二位将军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屯兵闽南四境,且战且耕融合汉蛮民族,施行唐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行医施救,兴办学校,奖农助耕,惠工通商,使闽南繁荣发展,建功于国,造福于民,深受百姓尊崇爱戴。如今的山口庙还似“纽带”一般,每年都吸引着许多台湾同胞来此寻根朝拜。

  在东辉村,经常能邂逅不同年代的文物古迹。同笔架寨一样,在漫长的历史烟云中沉睡多年的还有徐厝后的铳楼。根据集美文史专家郑高菽的研究,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铳楼,为单间三层方柱体。

  眼前的铳楼,以花岗岩建构,以条石交错垒砌包角,而墙体则用块石拼砌,石缝抹灰。其中,二、三层楼的四面开有小窗,兼作铳口和瞭望之用。屋顶则为双面坡瓦楞屋面,整体保存完好。

  据了解,铳楼又称“铳柜”,配置于民宅的防御建筑,并以铳器为自卫武器,故称之。铳是清代的一种小型火器,比枪大而比炮小;柜指封闭式的建筑。铳楼多位在民宅的龙护两端,为求制高点可增筑二层楼,其外墙为砖石造,结构厚实,并辟小孔为铳眼,以利射击,压制来犯者。灌口的铳楼约建于清末民初。由于当时土匪横行,经常骚扰百姓,村民为了防卫和监视就兴建了不少铳楼。徐厝后是目前仅存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