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拍岸,潮音铿锵
昔日东安曾是繁荣一时的闽南古港
水陆交通很发达,商贾不绝
张氏子孙从渡口下南洋、过台湾做生意
……
随着时代变迁,岁月更迭,水上的客货船不见了,东安渡口也渐渐沉寂下来。曾经的小渔村,从人们的视野淡出。告别了海海人生的东安人换上了新装,以不同的身份,投入各行各业中,迎来了“第二春”。一个“闽南美丽海港侨村” 正在崛起。
东安,这个历史悠久的昔日滨海渔村,村民大多以海上捕捞和海上养殖为生。与厦门岛内虽只有一海之隔,在渔村抬眼即能看到岛内的高楼大厦,但村民说这是“望洋兴叹”。
近些年,随着集美在整个海西发展中重要性的日益提升,逐步从海水中走上岸的渔民,一边满怀深情地回忆着祖辈在这片海域上的点滴,一边自觉自发地摸索着他们的“陆地生存之道”。
我们来到BRT东安站的海边,集美板桥儒林张氏理事会秘书长张文总指着前方不远处的沙滩告诉记者,以前那里是个古渡口,他指着我们脚下站着的地方说,从这里穿过滨海西大道一直到东安村前的停车场,这一两百米周围地区以前都是海。
张文总回忆道,小时候,一放假,就会跑到海边玩水,退潮时,还能捡海蛎呢。现在虽然已经看不见渡口的痕迹,剩下的木舟不过几十条但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当年船来船往穿梭于渡口的景象。
几百年前张氏子孙选择了两条重要的致富之路:下南洋、过台湾。他们利用小港向台湾运输农产品、杂货。甚至族群中还有一个分支因此而定居到台湾,来往两岸成为他们经营谋生的主要渠道。
据《张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张氏十四祖文英公携家眷移居台湾,落脚台北,后子孙传至嘉义、屏东、台南、高雄、金门等地,几经繁衍成旺族。目前,在台北新北市板桥区居住着张、廖、简等张氏后裔约5000人。
东安、浒井、叶厝三个社区是由原先的“板桥”变化而来,虽然“板桥”这一地名不存在了,但居民大部分仍是张姓族人,仍以“板桥人”自居。
近30年来,已有超过60批台湾板桥宗亲回到这里寻根交流。“祖德永沐”、“祖德传芳”、“祖德扬馨”,挂在张氏宗祠中的一块块匾额,记录了他们对家乡的感情。
上世纪60年代前,居住在东安的张氏子孙基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祖辈均以主耕兼渔为业。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物产丰饶,水路运输便捷。历史上东安人就因具有耕海耕田的便利而富甲一方。
沧海桑田说巨变,抚今追昔感慨多。2006年夏天,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人们被一个声音叫醒——环东海域整治。渔民们纷纷上岸。值得庆幸的是,充满智慧的东安人离开海水后,随即迅速转换了角色,找到了各自新的生活。张金发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