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历史典故
出海过溪的人临行往来,总要来拜拜“有应公”
时间:2024-12-16 11:38 阅读人数:

  浓浓的乡情,一头萦绕着美丽的马銮社区,另一头则牵引着数十万名海内外乡亲。在马銮社区,作为两岸文宗连缘见证、连接联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桥梁的有应宫不得不提。

  较于其他宫庙,有应宫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庙宇中供奉的并不是塑像,而是一座坟墓,文史专家李启宇坦言,这在厦门所有的宫庙中是独一无二的。

  有应宫内奉祀有应公,也称屿仔尾公。重建后的有应宫,在原址基础上重新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前后两落,内有小亭、楼阁、青石芳名碑、翠柏、古松等。在正堂正中间的有一方牌匾,“有求必应”四个大字赫然显著。

  事实上,有应公的信仰,由来已久,至今已有571年的历史。说起有应宫,可有一段凄美的故事传说。有应宫,俗称屿仔尾宫或有应公庵,据同安县志载:郊区积善里地处沿海,明代常受倭患,当时朝廷腐败无能,但地方官兵及受难之民众,皆能同仇敌忾誓保家乡。

  正统十四年,海寇骚扰积善里窑山乡,里人周彝训组织乡民众奋起抵抗,战斗中马陷屿仔尾海滩,其子冲入敌阵营救,父子同时阵亡。而后其遗体漂到马銮海边的小岛“屿仔”。见状,虽然周彝训并非本乡人,而马銮村村民十分热心,并为其英勇事迹所感,“施地一穴”,将其父子合葬于屿仔尾,并立“屿仔尾公”墓碑一方。

  杜梅生告诉记者,“文革”时期,“屿仔尾公”的墓遭破坏,多亏村民有心,将暴露的遗骨装瓮掩埋。1994年,重葬遗骨于这处“屿仔尾公古墓”。他特别强调,现在“屿仔尾公古墓”的位置,正是当年埋葬“屿仔尾公”的墓圹。

  据传说,过去路上没有电灯,农历月底,天空没有月亮,晚归的渔民四顾茫茫不知东南西北,这时会有一个火球从有应公庵升起,给渔民指明回家的方向。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在附近一带炒得沸沸扬扬。早年,屿仔尾是海中小岛,来往都要乘船,很不方便。不知有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人,把一块块石头丢进小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底,生生铺出一条高出滩涂的石路。退潮时,人们就可以从这路上去祭奠两位抗倭烈士。此后即不断传出屿仔尾公显灵的故事,于是,村民便修建祠堂将其奉为神明。早前讨海为生,每次出海前,村民都会前来祭拜祈福,将“有应公”升级为“海神”崇拜。

  一诺神坛庙宇,免不了就有一些令人称奇的故事。杜梅生说,1959年大台风,村里很多地方几乎都被淹了,鱼塘里的鱼都进到村里的祖厝,有应宫却没涨水,当时马銮海堤测量队工作人员,还特别对宗祠跟有应宫进行测量,发现较于宗祠,有应宫所在为低处。而让杜梅生印象更深刻的是,由于台风,当时一艘运石头的大船,被迫靠岸,停在有应宫前方的石头上,船上三人便到庙里躲避,只是由于风大加上旁边的树多,其中两人便又回到船上,没想到风向一转,大船飘走,而留在庙里的那个人却安然无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彝训逐渐从人们敬仰的英雄变成受崇拜的神。人们祈求他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据说是有求必应,于是他又被称为有应公。

  有应公灵验无比,远近驰名,前来进香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台湾信众。早前,马銮乡亲东渡台湾带去了有应公庙香火在台湾延续。杜梅生告诉记者,除了台湾,有应公的信众遍布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等地。不难发现,有应公信仰架起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纽带,更是联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