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历史典故
曾有“小香港”美称的西滨社
时间:2024-12-16 11:37 阅读人数:

  “西滨的地形东高西低,以前海上看过来,层叠而上的地形特别漂亮,固有‘小香港’之美称。”村民陈玉祥说,西滨社区濒临马銮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马銮湾海堤建设之前,几百年来西滨村的码头就坐落于“王爷庵”戏台周边,古渡口见证了数百年来的沧海桑田。

  当时潮涨潮落,无论是出发前往厦门岛的大帆船,还是驶向对岸海沧新垵或霞阳、西面集美陈井、北面前场的“双桨”小客船,以及出海捕捞的渔船,都停泊这个古渡口——“王爷庵”码头。码头附近分布各种小店,炸五香条、炸海蛎饼、卖肉粽、卖“水面”等闽南小吃的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村里重大节庆活动如“送王爷” 、“宋江阵”表演、“赤脚踏过火炭堆请神”等也多在此进行,节日时邀请戏班在戏台上表演芗剧、高甲戏和南音等,这里一度是村里最繁华、最有商业气息的所在。 

  为了谋生,不少西滨人从这里扬帆起航,漂洋过海,从太平洋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前往泰国和缅甸等地谋生与发展,据说现在西滨村在缅甸的后人已经达到数千人,远超本村的人口。 

  “西滨村是著名的侨乡,这里70%的人家都有华侨关系, 侨房是华侨文化无声的见证者。”陈玉祥说。村里的老侨房还有好几处,是村里不可移动的文物,也是联结血脉乡亲的物质载体。同时,村里还保留着传统的古渡口,是西滨人渡海下南洋的出发地,这里留下了先辈人艰辛创业的足迹,更是华侨文化的见证。西滨的水通江达海,村里的黄楼、红楼、安居楼便是顺着河流,乘着海风而来。

  沿着两旁长满野草的小径,我们来到黄楼。有别于颜色鲜艳的侨房,黄楼沿用石条最本真的色泽,干练而质朴。花岗岩墙基墙裙、铁栅栏围护的门廊、水洗砂面的壁柱窗套、拱形或尖形的窗框窗楣和楼顶上山头、带栏杆的阳台露台以及附楼水形山尖上的双狮抱球图案,均带有强烈的欧式风格,但内部厅堂和房间的布置及装饰上仍同于闽南古厝民居,如木结构的大门扇、厅堂内设寿屏、两侧摆放太师椅以及“尺二”红砖铺地等。

  有人在院里拉了晾衣绳,红红绿绿的衣裤让这座霸气犹存的老宅,瞬间变得柔和许多。

  房主后代陈世盼坦言,过去房子外观墙面白中泛黄,因此,大家将其称之为“黄楼”。据陈世盼介绍,黄楼是父亲陈明濂及其弟弟陈明谦到缅甸做生意赚钱回来,购买海地建的,至今他还存着父辈当年购买海地的地契呢。

  黄楼始建于1933年,历时3年才造成。黄楼面朝马銮海湾,依堤岸而建,是十足的“海景房”,后来盐场开建,这片浅海慢慢变成了农田,“海景房”变成了“内陆房”。

  陈世盼说,以前家门口就是渡口,从爷爷、父亲到哥哥,一代代接力从这里出发,奔向大海,到缅甸仰光闯出一片天,经营了两家公司,分别为永信德和瑞德公司。其中,永信德主要做碾米,而瑞德公司则是经营五金店、杂货店、汽油等生意,在其发展顶峰,还有两艘货轮,作货物运输之用。

  拨开侨楼前方的野草,青石条叠砌成的阶梯蜿蜒而下,从这里拾级而下即为海。在陈世盼的记忆中,从爷爷开始,小到金链子、手表、戒指、玉镯、玉环等,大到楠木做的木桶、结婚用的篮子等生活用具,都随着这一湾海水,源源不断地漂洋过海而来。这些,陈世盼视如珍宝,保存至今。

  黄楼建造期间,陈明濂和弟弟陈明谦轮流回来,请的是惠安的师傅。由于是海地,涨潮时,海水没过门前,师傅就建一巷之隔的红楼,退潮时,则建黄楼。原来楼顶正中三角形山头的尖顶上塑立展翅飞鹰,其下有草书体四字题写楼名,然而风雨侵蚀,楼名字迹已模糊难辨。

  一直到抗战爆发,下南洋的水运停了,陈世盼的父亲便留在了家中,只剩下哥哥陈世晋只身留在仰光继续经商。一直以来,陈世盼都跟大哥保持着联系,他说,自己上大学,过去都是靠大哥每月寄回来的钱,直到自己上大学之前,不管是自己的学业还是家中的经济来源,也多是大哥长期的资助。

  从被抱着入住黄楼,到如今85岁,黄楼一直都是陈世盼魂牵梦萦的所在。随着大家陆续乔迁新居,大厝空了下来。往日萦绕在大厝厅巷之间的欢声笑语,渐渐远去了。然而,老宅承载的家族记忆,却不会消失。我们造访当日,陈世盼的儿子、侄子们正在为老宅进行一年一度的“扫尘”大行动。时不时地,陈世盼便会到大厝走走。用他的话来说,漫步在大厝里,凝视着大厝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心里感觉格外亲切,也格外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