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历史典故
曾营的乡愁
时间:2024-12-16 11:35 阅读人数:

  /浮雕《虎门销烟》的创作者也从这里走出/

  作为曾营入洋的必经之地,曾经的古渡口桅帆林立,市井交易,热闹非凡,丰富的历史遗存,包括闽南传统红砖古厝和华侨文化遗址等,无不娓娓道来的鲜活场景诉说着曾营这个水陆通衢之地曾经有过的繁荣。如,旅缅爱国人士曾冠英(延丁)的旧居番仔楼、著名爱国华侨曾上苑故居,甚至一代雕塑大师曾竹韶故居也在这里。

  曾竹韶于1908年出生在原同安县安仁里曾营乡(现集美区杏林街道曾营社区),是我国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者之一,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虎门销烟》的创作者。他于1915年就读于曾广庇创办的龙山学堂,之后离开家乡求学,并于1927 年又回到祖国,1928 年初考取杭州艺专,学习绘画和雕塑,从此走上雕塑之路,并跻身一代雕塑大师。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6月,在曾营小学百年校庆到来之际,当时已103岁高龄的他,还亲自提笔写下“厦门市曾营小学”几个大字为母校庆生。据了解,他还对曾营小学送去的《海纳百川 勇立潮头》百年校庆雕塑纪念墙设计稿进行了指导。

  这里风光秀丽,人文蔚起。如今,古渡口不在,唯留古榕依旧矗立在那,同古巷古井一起,悠悠地看着曾营演绎岁月故事。

  虽然曾营村里水井众多,但唯有白泉水井长流不息的泉水养育着全体村民,早年那些背井离乡的游子在要离开故土时总要装上一瓶白泉水,怀揣一抔土才肯踏上远去的征程,以示饮水思源,不忘故乡。

  1958年,曾营被辟为工业重镇,白泉井更是发挥了它的最大功能,养育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由于当时自来水尚未普及且时常停断,白泉水井就成了最大的饮用水源,周边的纺织厂、玻璃厂的工人及杏林老城区的居民都得取该水井的水饮用,而且该井还是当时杏林豆干厂、酱油厂指定的供应水源,只有用该井的泉水才能酿造出好的酱油做出美味的豆腐豆干。

  至今说起白泉水井,曾炳山依然难以忘记那清甜的味道。曾炳山说,由于该井的独特之处,杏南路拓宽时舍不得填掉,只是用石板盖上,现藏身于杏南路下。

  和古井固相一样安居一隅默默守护曾营村民的还有这些遍地开花的侨居、闽南古厝和祠堂宗庙。在解放初期,这些祠堂宫庙曾作为解放军的驻防营地;顶祖厝还曾经作为杏林工业区及居民的粮店,服务着全杏林人民的吃饭问题,也是当时杏林公社各乡村粮食的收购仓库和场所。不管是白泉水井、龙泉巷抑或宗祠,在这里孕育了之后闻名遐迩的东南工业重镇。

  用曾炳山的话来说,“湖里是特区的发祥地,而曾营则是杏林工业区的发祥地”。

  /甜甜的味道飘香海内外/

  “工业必须后移,杏林成为首选地。”1958年,随着一份文件的到来,杏林迎来首次大变身,杏林被划为厦门市新兴工业区。同年10月,工业区内建起全省第一家纺织厂——厦门棉纺织印染厂。这个因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提议而建的纺织厂,一度解决了福建人民的穿衣问题。随后,厦门糖厂、厦门化纤厂、厦门玻璃厂、厦门电厂等十几家省、市属大中型国有企业纷纷落地,杏林逐渐建立起纺织、化工、建材、冶炼等现代工业基础。

  如今,再次走进杏林工业区,依然能从一些老建筑群中,寻见当年工业发展的影子。在杏林纺织西路7号原厦门纺织厂(现“厦门夏纺纺织有限公司”),在厂区东侧,保留了一栋栋“红房子”。在这条大约百米长的厂道两侧,分布了清一色的红砖建筑。这些都是原纺织厂仓储、办公、生活用房,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这些老建筑更成为那个奋斗时代的显著标志,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除了建筑外,更让人们怀念的还有那“甜甜的味道”和“满满的骄傲”。老厦门人都记得“杏花牌”白砂糖,这个从杏林工业区“走出去”的品牌,曾是我国第一批外销的白砂糖。

  如今,位于杏前路的厦门糖厂生活区,是老糖厂目前仅存的区域。很多老员工至今没有搬出这片区域,有些人一住就是半辈子。虽然工厂早已没有往日的辉煌,但对于不少人来说它就是杏林老工业区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