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安,有数不尽的文物古迹,道不完的历史故事。这里自宋代起便存在“张氏宗祠”,一路走来,还能邂逅许多不同特色的民居:有传统的闽南红砖古大厝,有新中国成立前南洋华侨建的小洋楼,有石头方坨厝,也有漂亮的现代小洋楼,可谓中西结合,古今共存。这些色彩斑斓的民居承载了曾经的辉煌与梦想,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所有这些文物古迹,是乡村历史文明的见证,是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实物标志。
当年,这里的村民背井离乡,从古渡口出发前往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谋生。闽南人总把“建业”放在首位,有所收获后便回乡盖房。于是,村中建起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房子。
站在集美东海岸边,举目向东南方望去,可以看到同安湾碧波滔滔,一直向着金门、向着台湾海峡流去……在集美东海域与同安交界处,矗立着一排西洋建筑风格的洋楼,多少年风吹雨打,至今看上去仍是那样耐看。这是东安社区 “华侨厝”,因为外墙用闽南红砖装饰,又称“红楼”。
东安社区居委会书记张亚义说,这几幢红楼,是东安旅居菲律宾的华侨在海外事业有成时,委托亲属、宗亲兴建的,表达了东安张氏海外乡亲慎终追远、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
其结构仿照西洋建筑样式,建筑时采用闽南的红砖、石料、木材等建筑材料,从结构、布局、装饰等看,都具有相当的艺术品位,如门窗采用精细的木雕,楼梯回廊精心布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西侧的一幢兴建于1933年,后面的三幢分别建于1924年和1937年,都是抗日战争之前建成的,至今约有70年左右的历史。目前这些洋楼仍有侨属在居住或看护。
两厢为半圆形前突,罗马式的圆柱上是爱奥尼克式与中国式的花卉雕塑,实为罕见。透过大门,只见里头打扫得颇为干净,张文总告诉记者,由于早前没有配备卫生间,不方便住人,现在房子的后人每周都会过来打理。
距离红楼不远处,还有一栋“八角楼”,当地人称之为白楼,为1927年旅居泰国华侨张赛所建。八角楼在建造上极具个性,花岗岩墙基、水洗砂外墙、花岗岩窗框、铸铁窗柩等,使其显得坚固耐用,尤其是露台上四方小楼以四面坡嘉庚瓦屋面叠加八角楼攒尖顶最具特色,成为建筑标志,因而故名“八角楼”。
今年80岁的张文福是屋主的第二代,他坦言,这一建筑是祖辈早年到泰国经商,1932年事业有成回来建的,早些年代还有回来探亲,但这些年几乎没联系了。如今,八角楼,只剩下他和老伴生活在这里,每天在院子里挑水种菜浇花,成为他老年生活的一大乐趣。
年代变迁,物是人非。这些房子成了人们怀旧的载体,常常会不经意地勾起心中阔别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