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情概况_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产业强区

近30年来,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坚持创新型高新技术区的发展定位,已形成机械装备、软件信息和服务、文化创意和旅游、现代物流、新材料、都市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链,是厦门乃至全省重要的机械产业制造基地。软件园三期形成规模效应,注册企业数1.6万余家,员工超7万人,金砖未来创新园在此落地。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已形成集楼宇经济、文化影视、金融产业等为一体、总部经济加快汇聚的中央商务园区。区产业引导基金跻身全国县(区)级同类基金前三,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基金管理规模超千亿元。

集美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北部,北纬24°25′~24°46′,东经117°57ˊ~118°04′,西北与漳州市长泰区交界,东北与厦门市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南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集美原名“浔尾”,以地处浔江之尾而得名,至明代雅化为“集美”。境域东起侨英街道东安村前占社,西至灌口镇深青村,长24.4千米;北起后溪镇黄地村的尖母崙山,南至马銮,宽19千米,总面积275.79平方千米。集美区设灌口、后溪2个镇和杏林、集美、侨英、杏滨4个街道,51个社区,21个建制村。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相继设立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集美全区常住人口117.6万人,人口出生率4.28‰,人口死亡率0.88‰,人口自然增长率3.40‰。全区户籍人口457596人,其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219485人和238111人。[详情]

主要
特点
  • 著名侨乡

    集美先辈移居海外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迄今海外侨胞六万多人。集美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 [详情]

    著名侨乡

    集美先辈移居海外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迄今海外侨胞六万多人。集美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故乡。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就有两位(陈嘉庚、李林)。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成为中宣部“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集美学村入选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并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省级侨乡文化名镇。“嘉庚精神”超越时代、跨越国界,激励后来者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 交通枢纽

    集美地处厦门的几何中心和厦漳泉三角地带中心位置,是厦门岛通往内陆的重要门户和厦门经济特区... [详情]

    交通枢纽

    集美地处厦门的几何中心和厦漳泉三角地带中心位置,是厦门岛通往内陆的重要门户和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拥有4条铁路、3条干线公路、3条海堤、3座跨海大桥、2条高速公路、3条地铁,拥有国家东南交通枢纽——厦门北站,在全国规模居前的前场铁路大型货场;集美中心城区到东渡港仅6公里、到海沧港仅12公里,距离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纵横交错、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使集美成为现代化的交通枢纽。

  • 文教名城

    集美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文教区。2023年是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集美学村... [详情]

    文教名城

    集美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文教区。2023年是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集美学村正式命名100周年。集美校友遍布世界各地。2003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以集美学村为基础,规划兴建23平方公里的生态文教区,现已汇聚了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1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集美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县区一级行政区域中学校最为集中、拥有学生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集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 产业强区

    近30年来,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坚持创新型高新技术区的发展定位,已形成机械... [详情]

  • 旅游胜地

    集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厦门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国家5A级景区陈嘉庚纪念... [详情]

    旅游胜地

    集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厦门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国家5A级景区陈嘉庚纪念胜地,中国最大的水上园博苑,“戴斗笠穿西装”的嘉庚建筑群,获得“吉尼斯世界最大马戏剧院”认证的灵玲马戏城、厦门老院子、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嘉庚剧院等一批烫金城市名片。“集美研学”成为全国研学旅行和对台交流领域一面亮眼的旗帜。全省首个区县级“两岸融合发展中心”在集美成立,成为两岸交流融合高地。复古铛铛车连接集美各大景点,旅游业增长领跑全市,国家级嘉庚论坛、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等各种活动的举办,有效提升城市软实力和人文集美城市品牌。

  • 宜居新城

    集美新城实现“十年集聚成城”目标,已基本建成人居环境优美、产业业态高端、文化品位高尚... [详情]

    宜居新城

    集美新城实现“十年集聚成城”目标,已基本建成人居环境优美、产业业态高端、文化品位高尚、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人文新城,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跨岛发展等战略思想的先行区和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样板。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市水上运动中心、软件园三期体育馆、集美区青少年宫及一批社区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引进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二中、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厦门地质科研实验基地等优质教育、科研资源;高位嫁接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优质资源,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主体进入装修阶段,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加快建设。马銮湾新城(集美片区)建设拉开框架,围绕打造“厦门湾两高两化新极点”、建设“厦门最温馨湾区”目标,持续优化完善片区规划,华锐双语学校、橙联跨境电商产业园、德邦(厦门)智慧物流园等项目相继落地,环湾大道核心路段主体建成。

  • 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集美区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岛外大发展”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高素... [详情]

    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集美区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岛外大发展”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区, 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科技创新百强区、中国工业百强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同集路商业带、北站商圈、集美新城核心商圈快速崛起,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993.48亿元,区级财政收入规模位列岛外第一。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集美区成为企业家青睐的投资热土,营商环境评估2020-2022年连续三年位列全市各区第一。生态底色更为亮丽,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完成安全生态水系工程建设,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

  • 1
  • 2
  • 3
  • 4
  • 5
  • 6
  • 7

集美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北部,北纬24°25′~24°46′,东经117°57ˊ~118°04′,西北与漳州市长泰县交界,东北与厦门市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南与厦门岛隔海相望。区行政服务中心驻集美街道岑东路168号。集美原名“浔尾”,以地处浔江之尾而得名,至明代雅化为“集美”。境域东起侨英街道东安村前占社,西至灌口镇深青村,长24.4千米;北起后溪镇黄地村的尖母崙山,南至马銮,宽19千米,总面积275.79平方千米。[详情]

集美区有滨海低山、丘陵、台地、平原、滩涂等多种地貌类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分布于西、北、东部与长泰、同安交界处,为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和中山。高丘陵多分布在西部,海拔300~500米,坡度20~30度,主要为花岗岩和火山岩。花岗岩丘陵多呈孤立状,无植被,山体裸露,山坡石蛋发育,山顶常见蘑菇石、风动石。火山岩丘陵山顶浑圆,山坡和缓,似覆锅状,土层较厚,植被生长良好。低丘陵多分布于东... [详情]

集美区境山脉属戴云山脉与博平岭的延伸部分,主要山脉相对集中在西北与长泰县、东北与同安区交界处。主要山峰有62座,其中海拔800米以上山峰5座,500~800米山峰17座,300~500米山峰22座,100~300米的低丘18座,最高峰为海拔963米的钉顶尾山。 [详情]

集美区境的河流多发源于西部丘陵山地,具有河面狭、河床浅、支流少、流程短的特点。境内较长的河流有后溪(苎溪)、深青溪和瑶山溪。此外还有北溪引水工程集美段和坂头水库的左干渠、右干渠和高干渠4条人工河流。后溪是境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戴云山脉与博平岭山脉交界处的后寮仑山白帆岭,从源头至后溪镇段称苎溪,与支流许溪汇合后称作后溪,注入杏林湾水库,全长23千米,流域面积209.3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坡降8.11‰。... [详情]

集美区海域为厦门西部海域和同安湾海域的一部分,面积约40平方千米。海岸线起自东安村的后垵,经凤林美、集美、杏林、高浦、马銮至陈井,全长21千米。集美半岛和杏林半岛东南岸(新阳大桥以东)为侵蚀海岸,马銮湾和杏林半岛西南岸则为堆积型海岸。全区21个村有临海滩涂,总面积3841万平方米。2005年,利用养殖面积1522万平方米。2006年起,依据市政府规划,集美区域滩涂实行禁养,滩涂养殖日渐萎缩。海域内有岛屿2个... [详情]

  • 地理位置

  • 地貌

  • 山脉

  • 河流

  • 海域

区划

集美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北部,北纬24°25′~24°46′,东经117°57ˊ~118°04′,西北与漳州市长泰县交界,东北与厦门市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南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集美原名“浔尾”,以地处浔江之尾而得名,至明代雅化为“集美”。境域东起侨英街道东安村前占社,西至灌口镇深青村,长24.4千米;北起后溪镇黄地村的尖母崙山,南至马銮...

查看详情
  • 文物资料
  • 历史名人
  • 民间故事
  • 民俗方言
  • 民族宗教
  • 历史典故

TOP